题目内容
I.(10分)某地引入了一种外来植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生存和繁殖能力较强,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某生物小组对该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
(1)该植物的经济价值主要是从植物体内提取某种糖蛋白。在此项技术中,需要先在植物浆液中加入______酶解50-70min除去细胞壁,再进行提取。该糖蛋白能抗多种病菌、病毒感染并有消炎作用,在人体内与此相似的生理功能是 免疫。
(2)该植物刚引入该地后的几年期间,其种群数量几乎呈“J”型增长,主要原因是 。该植物的大量繁殖可__ 当地生态系统固定太阳能的能力,但当地原有物种的生存会受其影响,从而使当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提高或降低或基本不变)
Ⅱ.(12分)下图所示,甲图是大麦幼根的呼吸作用图,乙图为大麦的光合、呼吸作用图,丙图为大麦幼根离子的输出量和在相应部位积累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E点表示 ,阴影部分表示 ,如果AB=BC,则A点大麦幼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
(2)如果把甲图中大麦幼根换成小鼠,则在下图中画出小鼠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3)乙图中A点表示 ,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时对应的最低温度是约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二倍的点是 ,图中光合作用单位时间内还原的CO2最大量为 。
(4)丙图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某矿质离子从大麦幼根不同部位向茎叶的输出量和在大麦幼根相应部位积累量的变化。在自然情况下,土壤中该矿质离子的浓度通常比根细胞中该矿质离子的浓度 ____(低/高)。只依据“幼根相应部位积累量”变化的曲线不能确定幼根20 -60mm部位对该矿质离子的吸收量,理由是 。
【解析】略
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
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_______株。
(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
注引入植物)。
年 份 | A | B | C | D | E |
1991 | 10.0 | 0.3 | 3.0 | 3.0 | 3.2 |
1992 | 9.2 | 0.7 | 2.1 | 2.0 | 2.8 |
1993 | 8.0 | 1.8 | 1.1 | 0.4 | 1.7 |
1994 | 6.8 | 5.1 | 0.3 | 0.0 | 1.5 |
1995 | 5.5 | 8.7 | 0.0 | 0.0 | 1.3 |
1996 | 4.0 | 9.6 | 0.0 | 0.0 | 0.4 |
1997 | 3.2 | 9.6 | 0.0 | 0.0 | 0.2 |
(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
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__。
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
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
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区域号 | 1 | 2 | 3 | 4 | 5 |
植株数量 | 200 | 400 | 600 | 800 | 1 000 |
荚果数/株 | 8.3 | 6.1 | 4.6 | 2.7 | 2.1 |
种子数/荚果 | 6.0 | 5.9 | 6.2 | 5.9 | 6.0 |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___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
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_____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
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
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
量应记为________株。
(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
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
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注引
入植物)。
年 份 | A | B | C | D | E |
1991 | 10.0 | 0.3 | 3.0 | 3.0 | 3.2 |
1992 | 9.2 | 0.7 | 2.1 | 2.0 | 2.8 |
1993 | 8.0 | 1.8 | 1.1 | 0.4 | 1.7 |
1994 | 6.8 | 5.1 | 0.3 | 0.0 | 1.5 |
1995 | 5.5 | 8.7 | 0.0 | 0.0 | 1.3 |
1996 | 4.0 | 9.6 | 0.0 | 0.0 | 0.4 |
1997 | 3.2 | 9.6 | 0.0 | 0.0 | 0.2 |
(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
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
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
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区域号 | 1 | 2 | 3 | 4 | 5 |
植株数量 | 200 | 400 | 600 | 800 | 1 000 |
荚果数/株 | 8.3 | 6.1 | 4.6 | 2.7 | 2.1 |
种子数/荚果 | 6.0 | 5.9 | 6.2 | 5.9 | 6.0 |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___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是:
平均单荚中种子数_____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
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