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 -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对转换成G—T对。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 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过选育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水稻一个基因片段的部分碱基序列。若用 EMS溶液浸泡处理水稻种子后,该DNA序列中所有鸟嘌呤(G)的N位置上均带有了乙基而成为7 -乙基鸟嘌呤。请绘出经过一次DNA复制后所形成的两个DNA分子(片段)的碱基序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表明,某些水稻种子经甲磺酸乙酯(EMS)处理后,DNA序列中部分G—C碱基对转换成G—T碱基对,但性状没有发生改变,其可能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3)水稻矮秆是一种优良性状。某纯种高秆水稻种子经EMS溶液浸泡处理,种植后植株仍表现为高秆,但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矮秆植株。请简述该矮秆植株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或突变后的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突变发生在DNA的非编码区;该突变为隐性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在坏境中不能表达(写出两点即可) 高秆基因经处理发生(隐性)突变,自交后代(或F1 )因性状分离出现矮秆

【解析】

本题是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诱变育种的考查,基因突变是基因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由题意可知,甲磺酸乙酯(EMS)进行育种的原理是甲磺酸乙酯(EMS)能使DNA中碱基对发生替换,因此属于基因突变,该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不变。

1)根据题意可知,经过EMS浸泡后,DNA序列 中的G—C变为C—T,则以—ATCCCGTAA—为模板复制的 DNA分子应为一ATCCCGTAA—/—TAGGGTATT— —TAGGGCATT—为模板复制的DNA分子应为 —TAGGGCATT—/—ATTTTGTAA—

2)基因突变后性状没有发生改变,原因很多种,如: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②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③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

3)高秆个体发生隐性突变(如AA—Aa),自交后代会因性状分离而出现矮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a基因无此功能;B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4个花粉粒分离,b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和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F2中获得所需植株丙(aabbb)。

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复制后的遗传物质被平均分配到4个花粉粒细胞中。

2a基因是通过T-DNA插入到A基因中获得的,用PCR法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应从图1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__________

3)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F1中有______种基因型的植株。F2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

4)杂交前,乙的1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CR。两代后,丙获得CR基因(2)。带有CR基因花粉粒能分别呈现蓝色、红色荧光。

丙获得CR基因是由于它的亲代中的____________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R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4个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实验选用b基因纯合突变体是因为: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判断染色体在在CR基因位点间____________,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丙和_______的交换频率,可确定A基因的功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