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生物学科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下列列举了高中课本部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组织细胞中还原性糖的鉴定     ②蛋白质鉴定      ③脂肪的鉴定   ④淀粉的鉴定
⑤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鉴定物质实验中试剂组成成分相同,但使用方法不同的是①和②(填编号).
(2)为了达到比较好观察效果,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的是③和⑤(填编号).
(3)可能需要加热条件的是①和⑤(填编号).
(4)使用的试剂需要现配的是①和⑤(填编号).
(5)组织细胞中还原性糖的鉴定不能用番茄汁、蛋白质鉴定硫酸铜只加几滴、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用洋葱的外表皮的原因是防止原有颜色的遮盖作用.

分析 1、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2、鉴定还原性糖使用的斐林试剂,需要现用现配;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解答 解:(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所以鉴定物质实验中试剂组成成分相同,但使用方法不同的是①和②.
(2)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在显微镜可以看到:DNA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被吡罗红染成红色.所以为了达到比较好观察效果,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的是③和⑤.
(3)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需要烘干载玻片使口腔上皮细胞吸附在载玻片上.所以需要加热条件的是①和⑤.
(4)鉴定还原性糖使用的斐林试剂,需要现用现配;观察DNA和RNA的分布的甲基绿吡罗红染液需要现用现配.所以需要现配的是①和⑤.
(5)组织细胞中还原性糖的鉴定不能用番茄汁、蛋白质鉴定硫酸铜只加几滴、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用洋葱的外表皮的原因是防止原有颜色的遮盖作用.
故答案为:
(1)①和②
(2)③和⑤
(3)①和⑤
(4)①和⑤
(5)防止原有颜色的遮盖作用

点评 本题考查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0.纳米银由于抗菌性能良好而被广泛应用于食物容器、个人护理品等商品中,但其释放到水环境中的风险也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用单细胞小球藻研究纳米银的毒性,开展了如下实验.请回答:

(1)用计数法研究“纳米银”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情况,结果如图甲,据图可知纳米银在黑暗条件下的毒性更强.实验中需要使用血细胞(血球)计数板和显微镜对小球藻进行计数.
(2)用溶氧法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纳米银对小球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结果如图乙.
①材料用具:不同浓度的纳米银溶液、培养液、小球藻若干、密闭锥形瓶若干、溶氧测定仪、蒸馏水等.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小球藻平均分为A、B两组,A、B组又各分为6个小组并编号,分别放入密闭锥形瓶中培养.
第二步:A、B组中的实验组都分别加等量的不同浓度的纳米银溶液,对照组加等量蒸馏水.
第三步:A组全部放在4000lx光照条件下培养,B组全部放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10min后,检测各个锥形瓶中溶氧量的变化.
③实验结果:如图乙其中系列1表示水体中的初始溶氧量,则系列2表示A组实验数据.若不加纳米银,小球藻的总光合作用速率约为1.0mg/L•min溶解氧.
④综上研究,可得出实验结论:纳米银能抑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对呼吸作用的抑制更为显著.
5.某小组研究课题:探究植物细胞外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该小组选用水生植物黑藻为实验材料,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蔗糖溶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实验假设:
将黑藻叶片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其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图1中B/A值(%)将下降.
实验步骤如下:
①分别配制10%、20%、30%的蔗糖溶液,分别盛于培养皿中.
②从黑藻茎上取下叶片,用吸水纸吸干叶片表面的水分,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10分钟.
③取出叶片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每组选取3个细胞测量其A、B值(如图为质壁分离的细胞,其中A代表细胞的长度,则B代表原生质体的长度.)
结果分析:
(1)请你设计一表格,用于记录数据,计算并记录B/A值(%).
(2)该小组同学根据记录数据作如图2所示曲线.请你对该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实验分析:
①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B/A值下降;
②B/A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
结论: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3)讨论
①为使结果更科学,该小组同学选用记录表中数据作图,该模型为生物模型中的数学模型.
②假如要说明上述质壁分离现象是由相应浓度的外界溶液引起的,而非细胞本身的原因,你怎么设计实验?
设置清水(等渗)对照组,观察黑藻细胞,其细胞形态正常,无质壁分离现象.
5.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二倍体(2n=20)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玉米籽粒的颜色与细胞中的色素有关,当细胞中含有甲物质时呈紫色,含有乙物质时呈红色,无甲和乙时呈白色.与这些色素合成有关的部分酶和基因情况如下表所示(注:各对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完全显性,隐性基因不能控制相应酶的合成,并且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不发生交叉互换),请回答问题:
 色素
 酶
 控制酶合成的基因 A B D
 相应的等位基因 a b d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9号 10号 10号
(1)现有纯合红色玉米粒,请在答题卡上方框中画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可能的位置关系.(注:方框内只要画出与上述基因相关的染色体,用竖线表示染色体,黑点表示基因的位点,并标上相应的基因符号).
(2)若由红色籽粒长成的某一玉米植株自交,所结籽粒的性状分离比为紫:红:白=0: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
(3)若某一基因型为AaBbDd的玉米植株自交,所结籽粒的性状及分离比为紫色:红色:白色=6:3:7或紫色:白色=9:7.
(4)若用基因型为YyRr(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玉米二倍体植物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在获得由花粉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的同时,也会得到一些由花药壁细胞发育成的二倍体植株.二者幼胚期在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别.若想在幼胚期就区分出是哪种胚,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方法对他们加以区分;在对由花粉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和由花药壁细胞发育成的二倍体植株培养过程中,有一部分单倍体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鉴别上述自然加倍植株与花药壁植株的方法是将植株分别自交,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倍的植株,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是花药壁细胞植株.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