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我国东南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历经长期消长之后,某生态学者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图所示。如图为种群增长曲线图,a、b、c、d分别是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上的点;调查的某些树种数量的变化规律如下表。

(1)群落演替过程中,若适应环境,则其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如图中____曲线所示变化。

(2)环境阻力开始增大是在图中____点之后。

(3)砍伐森林时应让种群数量维持在图中____点附近。

(4)依据表格数据判断目前松树种群数量变化处于图中乙生长曲线的__段内。

(5)若以大树(年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森林中处于最优势地位的植物为____

【答案】 a b c~d 赤杨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生物个体数,代表环境阻力的大小种群数量在ak/2时增长速率最大。

(1)在自然条件下,即使适应环境,都有自然选择作用,都具有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即呈乙曲线变化。

(2)a点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点之后,种群数量逐渐增多,种内斗争越来越大,环境阻力开始增大。

(3) 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砍伐森林,并使剩余量不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较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再生;所以砍伐森林时应让种群数量维持在图中b点附近

(4)依据表格数据松树种群中,树龄较大和较小的个体数较少,大多数个体树龄处于中间阶段,因此判断目前松树种群数量变化处于图中乙生长曲线的c~d段内。

(5)若以大树(年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由表格中数据统计可知,则目前此森林中处于最优势地位的植物为赤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严重影响人视觉的遗传病。

(1)科研人员对患者甲和乙进行家系调查,得到图1所示的两个家系图。

据图分析,甲所患RP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遗传,乙所患RP的遗传方式与甲_________(填 “相同”或“不同”)。

(2)研究发现,RP还存在其他遗传方式,并且目前已经发现有多达20个基因的100多个突变位点与RP有关,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科研人员构建斑马鱼模型,探究rp2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①科研人员敲除斑马鱼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rp2基因,筛选得到rp2基因杂合突变体。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对得到的F1进行rp2基因测序,发现序列不同的两种突变类型A和B,如图2所示。请比较突变型A、B的异同点:________

②研究者认为,与突变型B相比,突变型A在性状上与野生型差异更大,适合用于研究rp2基因的功能。从分子水平分析,选择突变型A的原因是_____

③选取相同突变类型的F1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理论上突变纯合子应占F2_______,但实际鉴定只有10%为纯合子,推测rp2基因突变______

(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突变的rp2基因对影响感光细胞感光能力的两种蛋白P1和P2表达的影响,得到图3所示结果。

据此推测rp2基因突变导致视觉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5)科研人员偶然发现一个Y染色体连锁的遗传家系,为探究该突变是Y染色体上的基因直接突变而来,还是由已知致病基因易位所致,科学家利用X染色体上的rp3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S序列对患者DNA进行检测,若患者该序列的拷贝数是正常男性的________倍,则说明该患者是由于rp3所在片段易位所致。

【题目】研究发现,M和P两个品系果蝇杂交过程出现一种不育现象,子代性腺发生退化,无法产生正常配子,此现象与P品系特有的P因子(一段可转移的DNA)有关。用两个品系的果蝇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亲本组合

P♂×P♀

M♂×M♀

M♂×P♀

P♂×M♀

子代配子正常率

100%

100%

100%

0%

(1)由实验结果可知,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____________时出现,据此判断不育现象的发生除了P因子外,还与____________品系的细胞质成分有关。由此分析,1组和2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P因子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的其他位置上,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____________,进而导致不育现象。体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抑制P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受精后,P品系卵细胞质中积累的大量阻遏蛋白___________,因此第3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P品系精子只提供____________,因此第4组子代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殖细胞阶段,P因子能表达出P因子转移所需要的转移酶。这种转移酶总长度大于阻遏蛋白,并且前面2/3左右的____________序列与阻遏蛋白完全相同,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P因子____________

(4)雄果蝇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但是将P因子导入到雄果蝇染色体上,可以引起P因子处发生交叉互换。若右图所示基因型的雄果蝇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aabb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n,则该雄果蝇产生的重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题目】研究者在一个果蝇纯系(全为纯合子)中发现了几只紫眼果蝇β(雌蝇、雄蝇都有),而它的兄弟姐妹都是红眼。

(1)让β与____________眼果蝇杂交,发现____________,F1果蝇均表现为红眼,并且由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F2果蝇眼色出现3:1的分离比,由此判断紫眼为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____________性突变。

(2)果蝇共有3对常染色体,编号为Ⅱ、Ⅲ、Ⅳ。红眼果蝇γ的4种突变性状分别由一种显性突变基因控制,并且突变基因纯合的胚胎不活,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突变基因位点之间不发生交换。

①果蝇γ的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子代成体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表明果蝇γ以____________形式连续遗传。

②进行杂交“♀β×♂γ”,子代果蝇中紫眼个体和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1,表明γ携带红眼基因,同时携带紫眼基因或携带____________基因。同时发现,子代果蝇中所有正常刚毛、钝圆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紫眼,所有短刚毛、正常平衡棒的个体都是红眼,并且正常翅脉、卷曲翅、紫眼:正常翅脉、卷曲翅、红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紫眼:多翅脉、正常翅型、红眼为____________,所以判断紫眼基因定位于____________号染色体上。

(3)研究者推测紫眼基因是红眼基因的突变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红眼基因转给β,发现其眼色由紫色恢复为红色,通过与____________两种果蝇的眼色对比,可以进一步确定上述推测。

(4)分别提取β和红眼果蝇的总RNA,通过PCR技术,依次完成逆转录和____________过程后,比较获得的cDNA长度,发现β的cDNA比红眼果蝇的多了45对脱氧核苷酸,推测紫眼基因的单个表达产物会比红眼基因的多____________个氨基酸。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