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图1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示胰岛B细胞和肝细胞在内环境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血糖调节异常的细胞,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会导致甲细胞功能受损,抗体2则作用于乙细胞。
(1)图1中,①是突触_____膜,若图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会导致细胞Y兴奋,试比较神经递质释放前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变化和电位的变化_____。
(2)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图1推测,可能会阻碍兴奋传递的因素有_____。
A.体内产生抗蛋白质M抗体 B.某药物与蛋白M牢固结合
C.某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 D.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
(3)图中若X为肝糖原,当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会促进过程_____(①/②)。
(4)图2中甲、乙、丙中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细胞是_____。 判断的依据是_____。
【答案】前 膜内 Na+浓度变大,电位由负变正 ABC ① 乙细胞 抗体 2 阻碍了胰岛素与乙细胞胰岛素受体的结合,使机体组织对胰岛素反应不灵 敏,即“胰岛素抵抗”,从而引起血糖浓度的增高,属于 2 型糖尿病
【解析】
据图1分析,细胞X是突触前神经元,细胞Y是突触后神经元,①表示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蛋白M表示神经递质的受体,能够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同时还是钠离子通道;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降解酶可以将神经递质降解,使得神经递质灭活。
据图2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抗体1攻击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分泌胰岛素,导致这类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比正常人低;乙细胞是肝细胞,抗体2作用于乙细胞,与胰岛素竞争胰岛素受体,会导致患者血糖调节异常;图中①表示肝糖原的合成过程;②表示肝糖原的水解过程。
(1)据图1可知,①是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前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变化和电位的变化是膜内 Na+浓度变大,电位由负变正。
(2)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会与蛋白M结合,则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A正确;某药物与蛋白M牢固结合,则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B正确;某毒素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则神经递质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也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C正确;某药物抑制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则神经递质不会被降解,会持续性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错误。故选A、B、C。
(3)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图中①过程),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4)图2中由于 抗体 2 阻碍了胰岛素与乙细胞胰岛素受体的结合,使机体组织对胰岛素反应不灵 敏,即“胰岛素抵抗”,从而引起血糖浓度的增高,属于 2 型糖尿病,判断乙细胞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