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
(1)A组中,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___,这种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
(2)在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_____类,该类植株还需要用__________处理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才能成为可育植株。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组,原因是基因突变的频率极低且不定向。
【答案】 自交 杂交育种 Ⅱ 秋水仙素 C
【解析】本题考查育种方式,分析表格中A组采用的是杂交育种,B组因为用到了花药离体培养,所以是获得单倍体植株,C组用到了射线处理目的是提高突变频率,所以是诱变育种。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A组中,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自交,这属于杂交育种,一般选择是从F2开始进行选择的。
(2)在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II类,因为其是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要可育还必须用秋水仙素进行染色体数目加倍处理。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C组,其利用的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频率低且是不定向的。
【题目】20世纪中叶,人们用DDD(二二氯二苯氯乙烷,一种高效杀虫剂,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来防治蚊子在某湖泊中大量繁殖(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中).一段时间后,测得该湖中的水和各种生物中均含有DDD,数据如表和图.
检测成分 | DDD的含量(质量分数) |
浮游植物 | 1.3×106 |
浮游动物 | 4×106 |
小鱼(杂食) | 10×106 |
大鱼(杂食) | 1500×106 |
鸊鹈 | 1600×106 |
回答问题:
(1)从如表中可以看出,DDD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是沿着而逐渐得到积累的.为了抑制蚊子大量繁殖,同时考虑到保护水体环境,可以采取的比较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是增加的数量.
(2)人们在1949年至1954年间反复使用DDD,在上图的b点至c点之间,蚊子幼虫的数量出现了增加.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3)假设人们在1949年至1954年之间没有使用DDD,其他条件也未做干预的情况下,请在图中画出该湖中最可能的蚊子幼虫的种群增长曲线.
(4)画出该湖泊中的食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