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 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1.03tN0只
D.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直接导致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答案】C
【解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
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B错误;乙 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03)t=1.03tN0只,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直接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D错误。
【题目】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草、鼠、野兔、狐及鹰等生物。调查得知,上述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有3个营养级,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流入各种群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 草 | 野兔 | 狐 | 鹰 | 鼠 |
能量相对值 | 500 | 30.5 | 3.3 | 2.58 | 39.5 |
(1)调查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法。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请根据捕食关系画出以上生物种群构成的食物网________。
(3)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生产者能量不能100%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原因有____________。
(4)人们从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收获的野菜、果实大多数用于制作牲畜饲料,只有少部分给人食用,这不利于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