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分析回答:
Ⅰ.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人某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生物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1)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甲图中虚线表示的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函数式表示)
(2)甲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                    的个体数。
(3)乙图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甲图A~D中的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
Ⅱ.鲤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属于XY型。请回答:
(1)鲤鱼与鲢鱼可生活在同一水域,但二者之间的精子与卵细胞不能完成受精,说明鲤鱼与鲢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
(2)一条雌性鲤鱼的眼型表现为异型眼,该异型与双亲及其它个体的眼型均不同,假如已知该眼型由核内显性基因E控制,则该变异来源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Aa和Bb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两只鲤鱼杂交。若子代中出现A__∶aa=3∶1;B__∶bb=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若子代中雌鱼全部表现为B控制的性状,雄鱼既有B控制性状又有表现为b控制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
(4)不同鲤鱼品种的体色不同,是由于鱼体鳞片和皮肤含有不同的色素细胞及其数量分布差异所致。科研人员用黑色鲤鱼(简称黑鲤)和红色鲤鱼(简称红鲤)杂交实验:a.黑鲤和红鲤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都表现为黑鲤;b.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既有黑鲤,也有红鲤,且黑鲤∶红鲤约为15∶1。由此可以推测,鲤鱼体色中的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由____________对基因控制。为验证此推测是否正确,其杂交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1)     (2)生存斗争所淘汰    (3)D
Ⅱ.(1)生殖隔离    (2)基因突变 (3)AaBb×Aabb      XBXb ×XBY(XBXb ×XBYb也给分) (4)黑色      2       纯合黑鲤和纯合红鲤杂交得F1,让F1与红鲤杂交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某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建构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请填写表中Ⅱ空白之处的内容。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建构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Ⅰ.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Ⅱ. 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
Ⅱ.Nt=No·λ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天前种群数量的倍数,No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
Ⅲ.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Ⅲ.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②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 N30=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2)右图表示东方田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①该鼠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②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判断的依据是                   

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某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建构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请填写表中Ⅱ空白之处的内容。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

建构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Ⅰ.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Ⅱ. 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

Ⅱ.Nt=No·λ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天前种群数量的倍数,No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

Ⅲ.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Ⅲ.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②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 N30=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2)右图表示东方田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①该鼠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②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判断的依据是                   

 

颜色的变化常被作为生物实验过程中结果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生物实验中碰到的有关颜色的问题,请分析回答:

(1)某实验人员在含有DNA的氯化钠(浓度为 0.015mol/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一段时间后溶液并没有呈蓝色,最可能的原因是                   

(2)若无紫色洋葱,利用白色洋葱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由于观察的细胞无色透明,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视野的亮度应调         (亮、暗)。

(3)已知柠檬酸钠无色,猪血的血浆呈淡黄色,现将加有少量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的猪血5ml加入试管中,随后加入0.09 %的氯化钠溶液10ml,30分钟后离心,上清液呈________色 。

(4)假设普通甜椒的果皮颜色绿色(A)对红色(a)是显性,子叶厚(B)对子叶薄(b)是显性,现把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的花粉传给aaBb的个体,则该植株所结果皮的颜色和子叶的厚薄的分离比分别是_                ____、________   _____。

(5)在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实验中,将两组完全相同的实验组装置(包括亚硫酸钠与稀硫酸的量相同),一组放在遮荫处,一组放在向阳处,结果后者植株首先出现褪绿现象,这因为                                  

(6) 用新鲜的韭黄或者蒜黄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几分钟后滤纸条上呈现的色素带的色素名称是                              

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

量应记为________株。

(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

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

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注引

入植物)。

年 份

A

B

C

D

E

1991

10.0

0.3

3.0

3.0

3.2

1992

9.2

0.7

2.1

2.0

2.8

1993

8.0

1.8

1.1

0.4

1.7

1994

6.8

5.1

0.3

0.0

1.5

1995

5.5

8.7

0.0

0.0

1.3

1996

4.0

9.6

0.0

0.0

0.4

1997

3.2

9.6

0.0

0.0

0.2

 

(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

 

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

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

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区域号

1

2

3

4

5

植株数量

200

400

600

800

1 000

荚果数/株

8.3

6.1

4.6

2.7

2.1

种子数/荚果

6.0

5.9

6.2

5.9

6.0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___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是:

平均单荚中种子数_____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

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