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 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A组:20 mL培养液;实验B组:20 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C组:20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_____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__________(填“数学”或“物理”)模型。
(2)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应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在计数板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在前。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__________。
(3)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__________个。
【答案】 Ⅲ、Ⅰ、Ⅱ、“J”型 数学 抽样检测 加盖盖玻片 振荡摇匀 2.5×105M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据此结合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1) 实验A组:仅在实验初期提供20 mL培养液;因资源空间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有害废物不断积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较其它实验组先减少,对应曲线Ⅲ。实验B组:在实验初期提供20 mL培养液,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则种群数量在a点后继续上升并最终围绕K1上下波动,对应曲线Ⅰ。实验C组:在实验初期提供20 mL培养液,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则种群数量在a点后继续上升然后下降,对应曲线Ⅱ。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则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现“J”型。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
(2)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在计数板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加盖盖玻片在前。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振荡摇匀。
(3)依题意可知:每个小方格的体积=2×2×0.1=0.4mm3,共有酵母菌10×M个。经稀释10倍的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10×1000×10×M÷0.4=2.5×105M个。
【题目】若用a表示骨髓瘤细胞,b表示B淋巴细胞,则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可表示为
选项 | 筛选前 | 第一次筛选获得 | 第二次筛选获得 |
A | a、aa、ab、bb、b | a、aa、ab | ab |
B | a、aa、ab、bb、b | ab、bb、b | ab |
C | a、aa、ab、bb、b | ab | 能无限增殖的ab |
D | a、aa、ab、bb、b | ab | 能产生特定抗体的ab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