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分) 为了进一步增强洗衣粉对血渍、奶渍、油污、土豆泥等衣物上常见污垢的去除能力,洗衣粉中常常会添加各种酶类。请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衣物上常见的污垢,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____________。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
(3)下图为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根据你所学习的有关知识,解释注意事
项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添加脂肪酶的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有关探究实验,请据表回答:
脸盆编号 |
洗涤物(等量) |
洗涤温度 |
洗衣粉(等量) |
水量 |
洗净所需时间 |
1 |
油污布 |
45℃ |
加酶 |
2 L |
4 min |
2 |
油污布 |
45℃ |
普通 |
2 L |
7 min |
3 |
油污布 |
5℃ |
加酶 |
2 L |
9 min |
4 |
油污布 |
5℃ |
普通 |
2 L |
8 min |
①该实验设计体现了____________原则。
②若1号实验组,洗净所需时间接近7分钟,请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添加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不适宜洗涤下列衣料中的________。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⑤涤纶织品 ⑥锦纶织品
(1)(碱性)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2)多肽(氨基酸) (3)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 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的酶适宜温度范围,70℃以上酶会失活 (4)①单一变量原
理、对照 ②洗衣粉中酶变性或失效(合理答案即可) (5)②④
【解析】(1)根据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性特点,血渍、奶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油污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土豆泥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纤维素。因此,洗衣粉中需要加入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碱性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2)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多肽(氨基酸)。
(3)由于洗衣粉中含有碱性蛋白酶,能催化水解眼角膜上的蛋白质,因此,溅入眼中会损伤眼角膜。酶的催化效果受温度影响,30~50℃是洗衣粉中的酶适宜温度范围,温度过高则会使酶变性而失去活性,因此切忌用70℃以上的热水。
(4)实验1、2为一组对照,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1、3为一组对照,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这体现了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如果1号实验组洗净所需时间接近7min,即与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一样,这说明洗衣粉中的酶失效。
(6分) 为了进一步增强洗衣粉对血渍、奶渍、油污、土豆泥等衣物上常见污垢的去除能力,洗衣粉中常常会添加各种酶类。请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衣物上常见的污垢,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类有碱性蛋白酶、____________。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
(3)下图为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根据你所学习的有关知识,解释注意事
项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添加脂肪酶的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洗涤效果的有关探究实验,请据表回答:
脸盆编号 | 洗涤物(等量) | 洗涤温度 | 洗衣粉(等量) | 水量 | 洗净所需时间 |
1 | 油污布 | 45℃ | 加酶 | 2 L | 4 min |
2 | 油污布 | 45℃ | 普通 | 2 L | 7 min |
3 | 油污布 | 5℃ | 加酶 | 2 L | 9 min |
4 | 油污布 | 5℃ | 普通 | 2 L | 8 min |
②若1号实验组,洗净所需时间接近7分钟,请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添加蛋白酶的加酶洗衣粉不适宜洗涤下列衣料中的________。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⑤涤纶织品 ⑥锦纶织品
某地引入的一种植物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
进行了多项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样方内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此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_______株。
(2)用样方法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请在相应的坐标图中绘出该引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在曲线上用字母标
注引入植物)。
年 份 | A | B | C | D | E |
1991 | 10.0 | 0.3 | 3.0 | 3.0 | 3.2 |
1992 | 9.2 | 0.7 | 2.1 | 2.0 | 2.8 |
1993 | 8.0 | 1.8 | 1.1 | 0.4 | 1.7 |
1994 | 6.8 | 5.1 | 0.3 | 0.0 | 1.5 |
1995 | 5.5 | 8.7 | 0.0 | 0.0 | 1.3 |
1996 | 4.0 | 9.6 | 0.0 | 0.0 | 0.4 |
1997 | 3.2 | 9.6 | 0.0 | 0.0 | 0.2 |
(3)引入植物造成的后果称为生物入侵,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
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__。
A.乙种群为该入侵植物,甲种群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
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
C.t2、t4时,甲、乙种群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
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
(5)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
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
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
区域号 | 1 | 2 | 3 | 4 | 5 |
植株数量 | 200 | 400 | 600 | 800 | 1 000 |
荚果数/株 | 8.3 | 6.1 | 4.6 | 2.7 | 2.1 |
种子数/荚果 | 6.0 | 5.9 | 6.2 | 5.9 | 6.0 |
结果反映的规律之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____;结果反映的另一规律
是:平均单荚中种子数_____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
农作物高产应做到合理密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