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
(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实质上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若扬子鳄种群数量低于K2,且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则应采取_________保护。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_(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_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答案】N0λt 基因频率 不一定 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 竞争 迁地(易地) K2 Ⅰ 信息传递
【解析】
1、据图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使生物减少的数量,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只有出现生殖隔离,才能产生新物种。
3、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且种群数量为K2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扬子鳄是最高营养级,数量减少后,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处于同一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 t=N0λt。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环境阻力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故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增加其环境容纳量,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为最有效措施。扬子鳄为最高营养级,由于缺少天敌,故其他营养级种群数量和能量增加,扬子鳄食物增多,流向该营养级的能量也会增加;最高营养物种间关系为竞争。若扬子鳄种群数量低于K2,且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则应采取迁地(易地)保护。
(3)种群数量在K/2增长率最大,而K2小于K/2,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控制在K和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若a点变化为干旱,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I;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绿色是物理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题目】某生态系统由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不包括分解者)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相关的能量值。下图中的B表示种群甲同化的能量,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同化的能量(KJ) | 1.1×108 | 2.0×107 | 1.9×109 | 9.0×107 | 3.4×106 |
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KJ) | 5.6×107 | 9.5×106 | 3.1×108 | 4.2×107 | 2.2×106 |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
(2)种群乙和种群戊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C表示甲种群用于______的能量,其中④的能量值为____kJ。
(4)图中甲种群生物排出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应属于______(填序号)所对应的能量值。
(5)分析上图,能量在营养级之间逐级递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研究人员以甲、乙两地种源的某种树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水淹程度对该树种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表所示,请回答:(实验时间为50天,表为实验结束时测得的数据。)
种源 | 处理 | 树干生长相对增长率(%) | 生物量增长率(%) |
甲地 | A组(正常浇灌) | 80.54 | 126.19 |
B组(轻度水淹) | 121.89 | 175.49 | |
C组(中度水淹) | 110.07 | 72.07 | |
D组(重度水淹) | 117.87 | 65.32 | |
乙地 | A组(正常浇灌) | 125.29 | 240.51 |
B组(轻度水淹) | 100.49 | 33.39 | |
C组(中度水淹) | 38.75 | -16.83 | |
D组(重度水淹) | (死亡) | -27.18 |
(1)从表中可知,耐涝性强的是__________地种源树种。
(2)为测量该树种的呼吸速率,应将实验材料放置于__________条件下。若实验过程中呼吸速率恒定为3μmol CO2/(m2·s),据下图分析,乙地树种在轻度水淹20天的条件下,实际光合速率为__________。
(3)请描述甲地树种的水淹程度和生物量增长率的关系__________。
(4)实验第20天,乙地D组植株死亡,研究人员发现其浸没在水中的根系发黑,原因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