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小麦灌浆期是指开花后,在子粒形成中有机物开始增加到含量不再增加时期。研究发现温度对小麦子粒干重的影响与小麦灌浆期的长短有密切关系。某科研小组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中15/10℃、21/16℃、30/25℃分别表示三组不同的昼夜温度组合)。请据图回答:
(1)最终小麦子粒干重最大的组合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灌浆期在5月初到6月10号,小麦灌浆期时间为40天左右。如果在此期间遇到连续高温干旱,小麦灌浆期会_____________,子粒干重_____________。
(3)如灌浆期间是连续阴雨天,小麦子粒的干重会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10℃ 该昼夜温度组合,灌浆期最长 缩短 减少 光照弱,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有机物积累量减少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开花后的天数、昼夜温度组合,因变量是籽粒干重。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小麦子粒干重不断减少,其原因可能是温度同时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但是光合作用的酶和呼吸作用酶对温度的适应不相同,小麦干重的增加取决于日间光合作用的净积累量和夜间呼吸作用的分解消耗量的差。
(1)据图分析,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小麦的灌浆期不断缩短,干重不断减少,图中子粒干重最大的为15/10℃昼夜温度组合,灌浆期最长,干重最高。
(2)5月初到6月10号的昼夜温度大约为21/16℃,所以其灌浆期时间约40天左右,在此期间遇到连续高温干旱的天气,其灌浆期会缩短,籽粒干重将会减少。
(3)灌浆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光照弱,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有机物积累量减少,小麦子粒的干重会减少。
【题目】图1是某种植物的CO2同化方式,吸收的C0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图2表示不同地区A、B、C三类植物在晴朗夏季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图1代表的植物对应图2中的_______类植物(填字母),图1所示细胞在夜间能产生ATP的场所是_。图1中苹果酸脱羧后产生的可供线粒体呼吸的物质a是_______。该植物夜间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原因是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_______。
(2)有人判断图1所代表的植物可能是仙人掌科植物,其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3)在上午10: 0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 细胞中C3含量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
(4)图2中m点为曲线B与X轴交点,影响m点向左移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多选)
A.植物缺镁 B.调整温度使之更适宜 C.天气转阴 D.CO2浓度适当下降 E.CO2浓度适当提高
(5)实验室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C生理代谢的影响时,测得相关代谢数据如下表:
黑暗条件下C02释放量 | 光照强度为7.5 klx时02释放量 |
1.2μmol/m2·s | 7.2μmol/m2·s |
当光照强度为7.5 klx时,植物C光合作用固定的C02量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