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生态系统中树、蝉、螳螂和黄雀的能量输入和能量输出的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属于次级生产者的生物有_____。蝉的年龄结构中,生殖前期的时间比生殖期 __________。
(2)研究人员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黄雀的种群密度时,若两次捕获时间间隔太久,有些被标记的黄雀已经死亡,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 _____。
(3)据图分析,第二个营养级到第三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蝉同化的能量中有约 _____%用于蝉的生长和繁殖(保留两位小数)。螳螂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 两部分。
(4)若大量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其原因最可能是 _______。除了植树造林,为缓解温室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答出两条即可)。
【答案】蝉、螳螂和黄雀 长 偏高 18.89% 61.31 螳螂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黄雀粪便中的能量 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加CO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生物群落的吸收速率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
【解析】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并且是不循环的。能量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大约是10~20%。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1)次级生产者包括所有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树属于生产者,而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蝉的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
(2)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N/n=M/m,由于有些被标记的黄雀已经死亡,即m值变小,导致所得数据N比实际结果偏高。
(3)图中第二个营养级(蝉)的同化量为79.73,第三个营养级(螳螂)的同化量为15.06,故第二个营养级到第三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89%。蝉同化的能量为79.73,蝉用于生长繁殖的能量为79.73-30.85=48.88,故蝉同化的能量中有约61.31%用于蝉的生长和繁殖。螳螂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螳螂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黄雀(下一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
(4)主要是CO2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效应。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加CO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生物群落的吸收速率。缓解温室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