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下面所示,图一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二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从图一可知,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 ,参与此反应的特有物质有 。
(2)能溶解于丙酮中的是存在于a结构的 ,其中决定叶片绿色的是 。
(3)从图二可知,从 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 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4)AB段C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
(5)G点C3含量极少,其原因是 。
(6)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NADPH含量较 (填“高”或“低”)。
(1)光反应 色素、酶等 (2)色素 叶绿素 (3)B Ⅰ
(4)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H]和ATP,C不能还原成C
(5)气孔关闭,缺少CO,C不能转化为C (6)高
解析:光合作用的广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产物是[H]和ATP。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产物是葡萄糖和水。暗反应阶段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是五碳化合物固定二氧化碳形成三碳化合物,这一阶段不需用光反应的产物[H]和ATP,第二阶段是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成葡萄糖。这一阶段,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从图中可以看到从B点三碳化合物开始降低,说明开始被还原。I点以后,三碳化合物不再变化,说明不在固定三碳化合物。说明合成葡萄糖终止。G点的三碳化合物含量最低,说明被固定的三碳化合物最多,被还原成的葡萄糖最多。G点的光照强度比F点强,光反应也强,产生的NADPH也多。
错题分析:本题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弄不明白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场所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以及对图二的分析弄不明白,对G点C3含量变化的原因分析不透。
(07上海卷)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是多种酸性污染气体溶于大气中的水分后,产生硫酸或硝酸等化合物,然后随着雨点降落下来而成。某生物探究小组为了解酸雨对陆生植物的影响,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方案。
目的原理:大气中的SO2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验室中以SO2模拟酸雨,研究不同SO2量对两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而了解自然界中酸雨对植物的危害。
实验材料:1.实验装置如下图。
2.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SO2气体、气体流量计(控制充气量)、蒸馏水、植物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1.取5套实验装置并编号,设立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发芽后,取已长出一片真叶的幼苗若干株,分别直立于盛有植物培养液的玻璃皿中,并放入各实验装置的容器内,如上图所示。
3.按图装配好实验装置。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闭实验装置活塞,将装置置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下,在第5天统计各组两种幼苗的死亡数,并计算死亡率。
实验结果:1.实验结果如下表:
编号 | 1 | 2 | 3 | 4 | 5 | |
SO2量 | C1 | C2 | C3 | C4 | C0 | |
死亡率(%) | 甲 | 0 | 10 | 40 | 80 | 0 |
乙 | 0 | 0 | 20 | 40 | 0 |
2.在下面空白处画出直方图,比较甲、乙两种植物幼苗的存活率。
讨论:从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在“酸雨对陆生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的研究中,除本试题的“方法”与“指标”外,请你另外设计方案,填入下表。
模拟产生酸雨的方法 | 植物受影响的指标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