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枯草杆菌 | 核糖体S12蛋白55~58 位氨基酸序列 | 链霉素与核糖体 的结合 |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 中的存活率(%) |
野生型 | …—P—K—K—P—… | 能 | 0 |
突变型 | …—P—R—K—P—… | 不能 | 100 |
注:P一脯氨酸;K一赖氨酸;R一精氨酸
A.突变型的产生是枯草杆菌的基因发生碱基对缺失或增添的结果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的结合,抑制了枯草杆菌细胞的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表明枯草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D.突变型枯草杆菌与野生型枯草杆菌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格可知,野生型的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为PKKP,而突变型的氨基酸序列为PRKP,即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改变,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
A、由分析可知,该突变是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A错误;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错误;
C、突变型的产生表明枯草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正确;
D、突变型枯草杆菌与野生型枯草杆菌仍属于同一个物种,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题目】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133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4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单位:株):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分层 | 优势种群 | 调查年份 | ||
1982年 | 1992年 | 2002年 | ||
顶层 | 锥栗 | 8 | 8 | 4 |
中间层 | 厚壳桂 | 214 | 60 | 2 |
下层 | 银柴 | 340 | 408 | 460 |
(1)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不同类型的植物为更多的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估算该样地2002年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