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2)图1中A表示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植被受损,________。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__。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答案】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的有机物中化学能 12.7% 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化学能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 5 C E 群落(或次生)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能量的去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分析图2,种群增长率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种群增长是S型曲线。
(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10×103,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3,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00%≈12.7%。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所以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
(3)图1中,地震后植被破坏严重,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2.5,而肉食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7.5,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7.5-2.5=5。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群落(或次生)演替。
【题目】凝乳酶是生产干奶酪不可缺少的制剂,主要来源是未断奶小牛的胃粘膜。现在,运用基因工程可进行大规模生产。图1所示获取凝乳酶基因(N)、构建重组质粒。用两种识别切割序列完全不同的限制酶E和F从基因组DNA上切下N,并将之取代质粒zl(3.7kb)上相应的E﹣F区域(0.2kb),成为重组质粒czzl。
(1)用G酶和H酶分别切两组重组质粒czzl样品,G酶切后得到1.5kb和3.0kb两个片段;H酶切后得到1.1kb和3.4kb两个片段。根据G酶或H酶切结果,判断重组质粒czzl和N的大小分别为_____kb,_____kb,
(2)表3示E酶和G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部位。若将E酶切的DNA末端与G酶切的DNA末端连接,需要_____酶,连接形成部位_____。
限制酶 | E | G |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
A.既能被E也能被G切开
B.能被E但不能被G切开
C.能被G但不能被E切开
D.既不能被E也不能被G切开
(3)如凝乳酶基因(N)模板链中的TGA序列对应一个密码子,翻译时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上相应的碱基序列是_____
(4)早期生产凝乳酶主要采用大肠杆菌,因此需要先在LB培养基(已加入抗生素)中培养大肠杆菌。图2中抑菌效果最明显的菌落是_____。
(5)早期生产凝乳酶主要采用大肠杆菌,现在已被酵母菌取代。与大肠杆菌比较,酵母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主要优势是_____。
A.酵母菌繁殖快
B.酵母菌易培养
C.酵母菌细胞大,易操作
D.酵母菌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