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我们日常吃的大米中铁含量极低,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出了铁含量比普通大米高60%的转基因水稻,改良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下图为培育转基因水稻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铁结合蛋白基因来自菜豆,可通过PCR扩增获取,如果该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且比较小,还可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
(2)构件重组Ti质粒时,通常先要用同种限制酶分别切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时,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处理农杆菌,使重组Ti质粒易于导入。
(3)将含有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与水稻愈伤组织共同培养时,通过培养基2的筛选培养,可以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2中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培育转基因水稻是否培育成功,需要检测转基因稻米__________________。
(4)为研究外源基因的遗传方式,将T0代植株上收获的种子种植成T1代株系,检测个单株的潮霉素抗性。在检测的多数T1带株系内,抗潮霉素植株与潮霉素敏感植株的比例为3:1,此结果说明外源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数T1代株系的所有植株都表现为对潮霉素敏感,但其体内能检测到铁结合蛋白基因,造成这一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脱氧核糖核酸(或碱基)序列 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断和质粒 Ca2+(氯化钙) 含有重组质粒(或者铁结合蛋白基因)的愈伤组织 潮霉素 铁的含量 (基因的)分离定律 潮霉素抗性基因没有表达
【解析】
据图重组Ti质粒中铁结合蛋白基因称为目的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将重组Ti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将开花后未成熟的胚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作为受体细胞,最终培育形成转基因水稻,过程中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进行调节。
(l)如果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已知,可以用化学合成法获得此目的基因,再用PCR技术进行扩增。
(2)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使它们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成重组质粒;
将重组Ti质粒转入农杆菌时,可以用CaCl2溶液处理农杆菌成为感受态细胞,易于重组Ti质粒导入。
(3)质粒上的标记基因为潮霉素抗性基因,因此通过在培养基2中添加潮霉素进行筛选培养,可以获得含有重组质粒的愈伤组织;
由于本实验的目的是培育高铁的水稻,所以检测培育转基因水稻是否培育成功,需要检测转基因稻米铁的含量。
(4)细胞导入目的基因后,可将该细胞认为是携带目的基因的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抗潮霉素植株与潮霉素敏感植株的比例为3∶1,此结果说明外源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如果体内能检测到铁结合蛋白基因,而表现为对潮霉素敏感,最有可能的就是潮霉素抗性基因没有表达。
【题目】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水稻突变体,通过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测定并比较突变体与相应野生型水稻的一些指标,结果如下图和表所示。请回答问题:
叶绿素含量(mg·g-1) | 类胡萝卜素含量(mg·g-1) | 气孔导度(mol·m2·s-1) | |
野生型 | 3.47 | 0.83 | 0.52 |
突变型 | 1.80 | 0.43 | 0.71 |
(1)图中测定的光合速率为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植物对CO2的_______速率。正常情况下,CO2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循环逐步形成三碳糖的,该过程对温度的变化比光反应敏感的主要原因是参与该过程有关酶的________________更多。
(2)要测定两种植株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可将经烘干处理的叶片剪碎、加入相应的物质研磨、___得到色素提取液,此后经_______处理再定量测出各类色素的含量。
(3)从图表分析可知,突变体和野生型的_______和呼吸速率相近;在相同光强度下,突变体的光反应速率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野生型,出现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题目】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如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错误的选项是
框号选项 | 1 | 2 | 3 | 4 | 5 | 6 |
A | 酶的特性 | 高效性 | 专一性 | 作用条件温和 | 适宜温度 | 适宜PH |
B | 细胞增殖 | 无丝分裂 | 减数分裂 | 有丝分裂 | 分裂间期 | 分裂期 |
C | 稳态的调 剂机制 | 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免疫调节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D | 目的基因 的获取 | PCR技术 | 人工合成 | 基因文库 | 基因组文库 | 部分基因 组文库 |
A.AB.BC.C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