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请回答:
(1)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 培养基中光合速率更高,在 培养基中光饱和点更高.(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最小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2)图乙是试管苗在常温、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一昼夜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因为 ,c~d段CO2浓度急剧下降是因为 .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塞,试管苗的光合速率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 .
(1)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
(2)图乙是试管苗在常温、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一昼夜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因为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专题:
分析:关于图表类题目应先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从图甲中分析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是否加蔗糖,因变量为光合速率可以看出,不加蔗糖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更高.从图乙分析,自变量为一天中的时间,因变量为CO2浓度,图中b-c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凌晨温度较低,呼吸速率较慢所致;c-d段急剧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消耗大量CO2所致,d点时大气CO2比瓶内高,所以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
解答:
解:(1)图甲中分析可知,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中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更高.
(2)乙图表示一昼夜中CO2浓度变化曲线,b-c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凌晨温度较低,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较慢导致CO2释放减少所致;c-d段急剧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消耗大量CO2所致,d点时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量低,抑制了光合速率,因此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塞,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试管苗的光合速率将升高.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CO2浓度
故答案为:
(1)不加蔗糖 不加蔗糖
(2)温度较低,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较弱,产生的CO2较少 c-d段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消耗大量的CO2 升高
(3)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CO2浓度
(2)乙图表示一昼夜中CO2浓度变化曲线,b-c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凌晨温度较低,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较慢导致CO2释放减少所致;c-d段急剧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消耗大量CO2所致,d点时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量低,抑制了光合速率,因此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塞,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试管苗的光合速率将升高.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CO2浓度
故答案为:
(1)不加蔗糖 不加蔗糖
(2)温度较低,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较弱,产生的CO2较少 c-d段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消耗大量的CO2 升高
(3)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CO2浓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以曲线图为载体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如图表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素随季节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哪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 )
A、提高光照强度破坏了硅藻 |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硝酸盐的含量 |
C、提高光照强度增加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使养分降低 |
D、硅藻数量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 |
“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字模型,下列不属于”J”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
A、食物(养料)充足 |
B、没有敌害 |
C、没有竞争 |
D、资源、空间有限 |
导致植物夏季中午光合作用“午休”的直接原因是( )
A、温度过高,蒸腾过强,缺乏光反应原料水 |
B、温度过高,酶活性降低 |
C、气孔关闭,缺乏CO2 |
D、呼吸作用过强,无有机物积累 |
用秋水仙素处理某二倍体(2N=20)幼苗,待其长成枝繁叶茂的植株(甲)后,发现约有40%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N.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秋水仙素可作用于处在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 |
B、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 |
C、染色体数目为4N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或后期 |
D、其余60%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止一种 |
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黄色皱粒(Yyrr)杂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A、
| ||
B、
| ||
C、
| ||
D、
|
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③既有亲水性也有疏水性 |
B、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
C、细胞识别与物质①有关 |
D、有②参加的物质运输不一定为主动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