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1865年,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随后的研究表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2)1910年,摩尔根进行了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首次证明了____。
(3)1928年,格里菲思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其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如果该S型菌为SⅢ型,则该过程发生的变异属于___;如果该S型菌的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则出现的S型菌有多种类型,这一现象说明___ 。
(4)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得出:“一种含有脱氧核糖的核酸是肺炎双球菌SⅢ型中转化因子的核心单元”,即证明了___ 。
(5)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占54%,则该DNA分子中G为___。
(6)1958年,科学家揭示了DNA分子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其方式是___。若将含14N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的培养液中培养1小时(20分钟分裂一次),提取大肠杆菌的DNA进行梯度离心,试管中将得到___条带。
【答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NA是遗传物质 23% 半保留复制 两
【解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1)1865年,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随后的研究表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2)1910年,摩尔根进行了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首次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1928年,格里菲思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其中S型菌有SI、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如果该S型菌为SⅢ型,则该过程发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如果该S型菌的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则出现的S型菌有多种类型,这一现象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4)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得出:“一种含有脱氧核糖的核酸是肺炎双球菌SⅢ型中转化因子的核心单元",即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占54%,则该DNA分子中G+C=46%,又G=C,所以G为23%。
(6)1958年,科学家揭示了DNA分子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将含14N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的培养液中培养1小时(20分钟分裂一次),提取大肠杆菌的DNA进行梯度离心,试管中将得到两条带,分别为中带和重带。
【题目】“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20年间植被变化的情况。
时间(年) | 优势物种 | 常见物种 |
5 | 荻 | 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
10 | 牡荆 | 草本:荻、黄背草 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 |
20 | 刺槐 | 草本:荻 灌木:牡荆、杠柳 乔木:刺槐、黄连树、构树等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______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______,由表可知演替是______取代的过程。
(2)样方法调查牡荆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
(3)20年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原因是______。
(4)“绿水青山”有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