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天然植物激素,某小组用14CO2饲喂孕穗期的水稻叶片,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用适宜浓度的BR喷施水稻叶片,定时测定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1;
实验二:用不同浓度的BR喷施水稻叶片,测定收获期籽粒14C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2。
(1)实验一说明,适宜浓度的BR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用14CO2研究籽粒中放射性强度的方法叫____________,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的部位是____________。
(3)实验二说明,喷施BR能________(促进/抑制)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BR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结果尚不能确定BR作用的最佳浓度,请补充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高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叶绿体基质 促进 没有哪个浓度的放射性强度低于空白对照 在0.001~0.1 ppm之间进行更细分的浓度梯度实验
【解析】本实验考查了植物激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结果,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从图1中曲线变化的对照可看出,喷施适宜浓度的BR组叶绿素含量高于清水组,净光合速率也高于清水组,说明适宜浓度的BR能提高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
(2)实验二中,利用同位素标记某种元素,追踪元素变化,这种方法叫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14CO2进入叶绿体后,参与暗反应,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被[H]还原。故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的部位是叶绿体基质(暗反应场所)。
(3)据图2可知,喷施BR组的籽粒中放射性高于对照组,说明喷施BR能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由于图中各实验组的籽粒放射性均高于对照组,因此不能体现BR作用的两重性;据图判断最适浓度应该在0.01左右,可在0.001~0.1 ppm之间进行更细分的浓度梯度实验,以确定最适浓度。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答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坐标图的解读:图1:a.分析横、纵坐标之间的关系,找出自变量(抽穗后的天数);b.分析每一条曲线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量变规律,分析多条曲线之间变化的异同点;分析图2时,将各实验组的数据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若大于对照组说明是促进作用,若小于对照组说明是抑制作用。
【题目】下表为在一定浓度的C02和适当的温度(25℃)条件下,测得的小麦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合速率等于呼吸 速率时的光照强度 | 光饱和时的 光照强度 | 光饱和时的C02吸收量 | 黑暗条件下C02释放量 |
3千勒克司 | 9千勒克司 | 32mg/100cm2 叶 h | 8mg/100cm2叶·h |
(1)当光照强度超过9千勒克司时,小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小麦合成葡萄糖的量为____________mg/100cm叶h(精确到0.1)。
(3)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C02浓度,小麦的光补偿点_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3千勒克司。
(4)为了探究高温(30℃)、强光照(15千勒克司)对小麦叶片与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程度的差异,研究小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①检验测得c≈d,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认为上述实验方案可去掉1、3组,由2、4组直接比较就能得出结论。这种做法不可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长江的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流入长江的次级河流在流经城镇时,城市中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河流,造成河流污染。某小组利用人工浮床技术对次级河流中水质净化分析,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及流程:
(1)图中植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该植物采收后,可以直接用作饲料,也可干燥处理后用来提取铜、锌、汞等金属。
(2)此案例属__________生态工程的实例,它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___(写其中一个)。
(3)该小组利用人工浮床开展了“菰(茭白)和菖蒲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的研究”,请你写出该实验装置每组应采取的处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避免实验误差,你认为每个实验装置中的植物株数应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工程能有效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小组实验结果如表,从此表中看出,该小组研究的因变量为__________,你能从表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污水中TN、TP去除率的比较 % | ||
处理 | 总氨TN | 总磷TP |
对照 | 42.6 | 38.8 |
菰 | 92.8 | 83.9 |
菖蒲 | 92.7 | 94.3 |
混合 | 94.9 | 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