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图表示两个神经元相连接的部位--突触.请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是由[②]突触前膜、[③]突触间隙和[④]突触后膜构成.
(2)图中[①]为突触小泡,其内部所含的物质为神经递质.该物质作用于结构④后,引起B细胞膜膜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突触前膜,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其效应是肌细胞不能收缩.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是突触前神经元,B是突触后神经元,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突触后膜.

解答 解:(1)突触是由②突触前膜、③突触间隙和④突触后膜构成.
(2)图中①为突触小泡,其内部所含的物质为神经递质.该物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向前传导.
(3)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突触前膜,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由于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所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后,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递质结合,导致兴奋不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因此,肌细胞不能收缩.
故答案为:
(1)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膜电位     电信号
(3)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4)肌细胞不能收缩.

点评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次,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8.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请分析回答:
(1)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4)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蒸馏水,连续灌喂4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请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甲、丙、乙(用甲、乙、丙表示).
组别数量(只)实验开始时(mmol/L)4周后(mmol/L)
103.853.94
1018.6210.12
1019.4619.00
④实验结论: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