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标准状况下,22.4LCCl4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个 | |
B. | 1L氢气一定比1L氧气质量少 | |
C. | 含有6.02×1023个Fe3+的Fe2(SO4)3中SO42-的物质的量为3mol | |
D. | 1molAl3+带有的正电荷数为3NA |
3.“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1)A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
(2)实验 III证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
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评价】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进行对比.
【实验拓展】
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二氧化锰只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C.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I.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 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 |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
II.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试验,观察现象. |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
III.将实验 II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 | / |
IV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 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 |
(2)实验 III证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
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评价】实验设计的目的是进行对比.
【实验拓展】
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二氧化锰只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C.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2.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下面是某同学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的实验.
Ⅰ.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该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已知:S2O32-+2H+=H2O+S↓+SO2↑)
(1)为保证实验准确性、可靠性,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步骤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除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品、仪器外,还需要的一件实验仪器是秒表.
(2)若在2min时收集到224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气体,可计算出该2min内H+的反应速率,而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是SO2会部分溶于水,导致所测得SO2体积偏小.
(3)试简述测定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其他方法(写一种):测定一段时间内生成硫单质的质量或测定一定时间内溶液H+浓度的变化
Ⅱ.为探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已知 I2+2S2O32-=S4O62-+2I-,其中Na2S2O3溶液均足量)
(4)该实验进行的目的是探究反应物浓度(Na2S2O3)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表中Vx=4 mL,比较t1、t2、t3大小,试推测该实验结论:t1<t2<t3.
Ⅰ.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该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已知:S2O32-+2H+=H2O+S↓+SO2↑)
(1)为保证实验准确性、可靠性,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步骤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除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品、仪器外,还需要的一件实验仪器是秒表.
(2)若在2min时收集到224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气体,可计算出该2min内H+的反应速率,而该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是SO2会部分溶于水,导致所测得SO2体积偏小.
(3)试简述测定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其他方法(写一种):测定一段时间内生成硫单质的质量或测定一定时间内溶液H+浓度的变化
Ⅱ.为探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已知 I2+2S2O32-=S4O62-+2I-,其中Na2S2O3溶液均足量)
实验序号 | 体积V/mL | 时间/s | |||
Na2S2O3溶液 | 淀粉溶液 | 碘水 | 水 | ||
① | 10.0 | 2.0 | 4.0 | 0.0 | t1 |
② | 8.0 | 2.0 | 4.0 | 2.0 | t2 |
③ | 6.0 | 2.0 | 4.0 | Vx | t3 |
1.已知乙醛(CH3CHO)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如下:CH3CHO+2Cu(OH)2+NaOH $\stackrel{△}{→}$ CH3COONa+Cu2O↓+3H2O某实验小组做上述反应时,发现NaOH的用量对反应产物有影响,于是他们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均使用0.5mL 40%的乙醛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1)上表中a、b应为B(填字母序号).
A.15滴,1mL B.2mL,1mL C.15滴,2mL D.2mL,2mL
(2)查阅资料可知,实验1中的浅蓝绿色沉淀主要成份为Cu2(OH)2SO4,受热不易分解.写出生成Cu2(O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2CuSO4═Cu2(OH)2SO4↓+Na2SO4.基于实验1、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NaOH用量较少时,乙醛未参与氧化反应,(或是含铜元素的化合物在发生变化).
(3)小组同学推测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其依据是依据现象提出依据:实验2中的黑色沉淀可能是CuO;实验4中的红色沉淀可能是Cu2O,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依据理论提出依据:当NaOH用量逐渐增多时,产生的Cu(OH)2一部分受热分解生成黑色的CuO;另一部分被乙醛还原为Cu2O红色沉淀,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4)为了进一步证明实验4中红色沉淀的成分,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Cu2O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可转化为Cu2+、Cu.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将实验4反应后的试管静置,用胶头滴管吸出上层清液.
ⅱ.向下层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振荡、加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
(5)小组同学继续查阅资料得知:Cu(OH)2可与OH-继续反应生成蓝紫色溶液([Cu(OH)4]2-),由此提出问题:[Cu(OH)4]2-能否与乙醛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沉淀?设计实验解决这一问题,合理的实验步骤是将1mL2%CuSO4溶液与3mL(或>3mL)10%NaOH溶液混合振荡后(或取实验5的蓝紫色溶液),加入0.5mL40%的乙醛溶液,水浴加热.基于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获得结论:乙醛参与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时,需控制体系的pH>10.
编号 | 2%CuSO4溶液的体积 | 10%NaOH溶液的体积 | 振荡后的现象 | pH | 加乙醛水浴加热后的沉淀颜色 |
1 | 2mL | 3滴 | 浅蓝绿色沉淀 | 5~6 | 浅蓝绿色沉淀 |
2 | a | 15滴 | 浅蓝色沉淀 | 7~8 | 黑色沉淀 |
3 | 1mL | 1mL | 蓝色悬浊沉淀较少 | 9~10 | 红褐色沉淀 |
4 | b | 2mL | 蓝色悬浊沉淀较多 | 11~12 | 红色沉淀 |
5 | 1mL | 3mL | 蓝紫色溶液 | 12~13 | ---- |
A.15滴,1mL B.2mL,1mL C.15滴,2mL D.2mL,2mL
(2)查阅资料可知,实验1中的浅蓝绿色沉淀主要成份为Cu2(OH)2SO4,受热不易分解.写出生成Cu2(O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2CuSO4═Cu2(OH)2SO4↓+Na2SO4.基于实验1、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NaOH用量较少时,乙醛未参与氧化反应,(或是含铜元素的化合物在发生变化).
(3)小组同学推测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其依据是依据现象提出依据:实验2中的黑色沉淀可能是CuO;实验4中的红色沉淀可能是Cu2O,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依据理论提出依据:当NaOH用量逐渐增多时,产生的Cu(OH)2一部分受热分解生成黑色的CuO;另一部分被乙醛还原为Cu2O红色沉淀,所以实验3中的红褐色沉淀,可能是CuO和Cu2O的混合物.
(4)为了进一步证明实验4中红色沉淀的成分,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Cu2O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可转化为Cu2+、Cu.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将实验4反应后的试管静置,用胶头滴管吸出上层清液.
ⅱ.向下层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振荡、加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
(5)小组同学继续查阅资料得知:Cu(OH)2可与OH-继续反应生成蓝紫色溶液([Cu(OH)4]2-),由此提出问题:[Cu(OH)4]2-能否与乙醛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沉淀?设计实验解决这一问题,合理的实验步骤是将1mL2%CuSO4溶液与3mL(或>3mL)10%NaOH溶液混合振荡后(或取实验5的蓝紫色溶液),加入0.5mL40%的乙醛溶液,水浴加热.基于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获得结论:乙醛参与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时,需控制体系的pH>10.
19.氦通常被认为无法形成化合物.直到近几年,随着计算化学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晶体结构预测”模型进行演算发现,一定条件下能够得到氦钠化合物.经进一步实验,合成得到Na2He.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Na2He中各微粒的最外层电子均达到稳定结构 | |
B. | 合成Na2He不可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 |
C. | 定量研究的方法能够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 | |
D. | He与H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
1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44g乙醛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A | |
B. | 足量的铜与40mL10mol/L硝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分子数为0.2NA | |
C. | 14g乙稀中所含的C-H键数目为2NA | |
D. | 0.1molNH3中所含的电子数为NA |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常温常压下,氯气的摩尔质量等于71g | |
B. | 1molH2SO4中含有2mol氢元素 | |
C. | 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就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 |
D. | 2g氦气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0.5×6.02×1023 |
1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0 162894 162902 162908 162912 162918 162920 162924 162930 162932 162938 162944 162948 162950 162954 162960 162962 162968 162972 162974 162978 162980 162984 162986 162988 162989 162990 162992 162993 162994 162996 162998 163002 163004 163008 163010 163014 163020 163022 163028 163032 163034 163038 163044 163050 163052 163058 163062 163064 163070 163074 163080 163088 203614
A. | 1L2mol•L-1K2S溶液中S2-和HS-的总数为2NA | |
B. | 电解精炼铜时,若阴极得电子数为2NA,则阳极质量减少64g | |
C. | 1mol聚苯乙烯分子有碳碳双键的数目为NA | |
D. | 1molMg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含少量Mg3N2)失去电子数为2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