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下列关于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碳原子性质活泼,容易形成化合物 | |
B. | 碳原子之间能以共价键形成碳链或碳环 | |
C. | 碳原子之间能形成单键,也能形成双键或叁键 | |
D. | 碳原子除了彼此间可以成键外,还可以与其他元素的原子成键 |
分析 碳原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可以是双键,可以是单间,可以是叁键),且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成键,可以成碳链,可以成碳环,此外含碳的有机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组成有机物的元素种类较多,这些是自然界中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A.碳的非金属性较弱,碳原子不活泼,故A错误;
B.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成键,可以成碳链,可以成碳环,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故B正确;
C.碳原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可以是双键,可以是单键,可以是叁键),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故C正确;
D.碳原子除了彼此间可以成键外,还可以与其他元素的原子成键,形成烃的衍生物,种类繁多,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有机物的组成、生活中的有机物等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从结构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下列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 醋酸的电离:CH3COOH=CH3COO-+H+ | |
B. | 苯与浓硫酸、浓硝酸混合液水浴加热制硝基苯:+HNO3(浓)$→_{55-60℃}^{浓H_{2}SO_{4}}$ | |
C. | 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CH3CHO+2Cu(OH)2+NaOH$\stackrel{△}{→}$CH3COONa+Cu2O↓+3H2O | |
D. |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H2O+2C6H5O-→2C6H5OH+CO32- |
9.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
A. | CH4 | B. | NaOH | C. | CH3COOH | D. | KClO |
6.某同学完成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Cl2、Br2、I2三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
实验药品:NaBr溶液、KI溶液、氯水、淀粉溶液
实验记录:
反思与评价:
(1)Ⅰ氧化性:Cl2>Br2;Ⅱ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蓝色.
(2)步骤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3)检验②中所得黄色溶液含I2的另一种方法是(简述实验操作和相应的实验现象)向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液体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呈紫红色.
(4)你认为上述实转设计(填“能”或“不能)不能达到实脸目的,理由是①中所得黄色溶液中可能含有Cl2,会干扰Br2、I2氧化性的比较.
实验目的:比较Cl2、Br2、I2三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
实验药品:NaBr溶液、KI溶液、氯水、淀粉溶液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溶液变为橙黄色 | Ⅰ氧化性:Cl2>Br2 |
② | 溶液变为黄色 | 氧化性:Br2>I2 |
③ | Ⅱ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蓝色 |
(1)Ⅰ氧化性:Cl2>Br2;Ⅱ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蓝色.
(2)步骤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3)检验②中所得黄色溶液含I2的另一种方法是(简述实验操作和相应的实验现象)向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液体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呈紫红色.
(4)你认为上述实转设计(填“能”或“不能)不能达到实脸目的,理由是①中所得黄色溶液中可能含有Cl2,会干扰Br2、I2氧化性的比较.
13.萃取是“海水提溴”工艺中重要的操作之一.某同学向试管内的溴水中滴加a物质后有如图所示的现象,则a物质可能是( )
A. | 汽油 | B. | 四氯化碳 | C. | 苯 | D. | 酒精 |
10.如图为阿司匹林(用T代表)的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T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 B. | T属于芳香烃化合物 | ||
C. | T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 | D. | T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 |
9.下列物质在给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不包括立体异构)正确的是( )
A. | 结构简式为 的一溴代物有4种 | |
B. | 分子组成是C4H8O2属于酯的同分异构体有6种 | |
C. | 分子式为C4H8属于烯烃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 |
D. | C5H12O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有8种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和铁粉的透气小袋,可防止食物受潮、氧化变质 | |
B. | 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 |
C. | SO2和氯水均有漂白性,两者都能使碘水褪色,其褪色原理不同 | |
D. | 往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SO2,溶液先变红再褪色,说明SO2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