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中过度排放有关物质引起的.下列环境问题与所对应的物质不相关的是(  )
分析:根据产生环境问题的成分判断.
解答:解:A、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那样起保温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故A正确.
B、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这种污染叫光化学污染,故B正确.
C、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形成酸性溶液,随雨降下,就可能形成酸雨,故C错误.
D、白色污染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并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和治理,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学以致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运装石油的海轮遇难时常泄漏出大量的石油,由于石油的密度比海水的密度小,在海面形成大面积的浮油,很难消除,给海洋生物带来了很大危害,也给事发地的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是当前一种很严重的海洋污染.如何将海水中的石油分离出来呢?目前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吸收能力强的物质吸收海上石油,二是加入化学物质让石油逐渐分解.

在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很多这样的事例:①农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常用筛子分离大米与糠;②在淘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③做豆腐常用纱布袋将豆腐花与豆浆水分离;④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逐渐吸出上层的油;⑤不慎将菜汤或油污洒在衣服上,我们常用酒精、洗涤剂等除去.

以上都是从混合物中分离出一种物质的例子,就这些方法的本质来讲,都利用了混合物中各物质性质的不同,例如密度的不同或溶解性的不同.

其实,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就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性质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物质的.①过滤操作是分离固体不溶物和液体的常用操作;②蒸发结晶是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在降低温度时可将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先分离出来.因此掌握物质的不同性质,才能选取合理的分离方法,从而实现快捷分离或提纯的目的.

问题:

(1)海洋石油泄漏污染的处理方法还很不成熟,请思考讨论还存在哪些难题需要解决,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未来的发展方向或努力方向吗?

(2)以上所说的过滤、蒸发结晶是利用了物质性质的哪些不同?

化学在环境监测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水体受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常用化学需氧量(COD)来衡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一定体积水样时所消耗的强氧化剂相当于氧气的质量,单位用mg/L表示。

重铬酸钾法是指在强酸性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以Ag+作催化剂)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其本身被还原为Cr3+,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溶液回滴,根据相关试剂的用量即可求出水样的化学需氧量(COD)。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水样中含有浓度较高的Cl-时,常需加入HgSO4溶液,则HgSO4的作用及可能原因是       

(2)滴定时硫酸亚铁铵溶液需盛放在        (填“酸”或“碱”)式滴定管中。

(3)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85)》中酚类的检测下限为0.002 mg/L。某水源受化工厂污染,酚含量达0.282 mg/L,该污染的水样中酚(以苯酚氧化成CO2计算)引起的化学需氧量(COD)为           mg/L。

(4)某化工园区有两家企业排放出的废水中,某次COD测量值高达2100 mg/L,这两家企业最有可能是         。(填字母)

a.制糖厂     b.水泥厂     c.电镀厂     d.造纸厂

(5)现有某废水样品10.00 mL,先加入1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10.00 mL 0.04000 mol/L K2Cr2O7溶液、3 mL 1%硫酸-硫酸银溶液、17 mL硫酸汞溶液,加热反应2 h。在试亚铁灵指示剂存在下用0.1000 mol/L Fe(NH4)2(SO4)2溶液滴定多余的K2Cr2O7,共用去Fe(NH4)2(SO4)2溶液12.00 mL。试计算该水样的化学需氧量(CO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