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06?沈阳一模)为验证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传统的设计方案如下:将Na2CO3和NaHCO3分别放入图(1)装置的试管中,然后加热并通过观察石灰水是否变化来验证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实验装置作了如下改进:即“套管实验”,其装置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未画出),请观察实验装置,分析实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10/140/7b542a65.png)
(1)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加热NaHCO3固体时,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3)用套管实验时,X中应加入的药品为
(4)若检查图(2)装置的气密性,可采用
![](http://thumb.zyjl.cn/pic3/upload/images/201310/140/7b542a65.png)
(1)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CO2↑+H2O
| ||
2NaHCO3
Na2CO3+CO2↑+H2O
| ||
(2)加热NaHCO3固体时,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出现白色浑浊
出现白色浑浊
;其离子方程式CO2+2OH-=CaCO3↓+H2O
CO2+2OH-=CaCO3↓+H2O
(3)用套管实验时,X中应加入的药品为
NaHCO3
NaHCO3
(填Na2CO3或NaHCO3),其理由是NaHCO3能在较低温度下分解
NaHCO3能在较低温度下分解
(4)若检查图(2)装置的气密性,可采用
用酒精灯微热,看两个烧杯中的导管口是否都有气泡冒出
用酒精灯微热,看两个烧杯中的导管口是否都有气泡冒出
.分析:(1)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水;
(2)生成的气体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3)套管实验时,为便于比较稳定度,易分解的物质应在小试管中;
(4)利用加热法,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冒出检验气密性.
(2)生成的气体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3)套管实验时,为便于比较稳定度,易分解的物质应在小试管中;
(4)利用加热法,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冒出检验气密性.
解答:解:(1)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水,该反应为2NaHCO3
Na2CO3+CO2↑+H2O,故答案为:2NaHCO3
Na2CO3+CO2↑+H2O;
(2)生成的气体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则观察到出现白色浑浊,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O2+2OH-=CaCO3↓+H2O,故答案为:出现白色浑浊;CO2+2OH-=CaCO3↓+H2O;
(3)套管实验时,为便于比较稳定度,易分解的物质应在小试管中,即X中加入NaHCO3,说明NaHCO3能在较低温度下分解,
故答案为:NaHCO3;NaHCO3能在较低温度下分解;
(4)利用加热法,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冒出检验气密性,则操作为用酒精灯微热,看两个烧杯中的导管口是否都有气泡冒出,故答案为:用酒精灯微热,看两个烧杯中的导管口是否都有气泡冒出.
| ||
| ||
(2)生成的气体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则观察到出现白色浑浊,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O2+2OH-=CaCO3↓+H2O,故答案为:出现白色浑浊;CO2+2OH-=CaCO3↓+H2O;
(3)套管实验时,为便于比较稳定度,易分解的物质应在小试管中,即X中加入NaHCO3,说明NaHCO3能在较低温度下分解,
故答案为:NaHCO3;NaHCO3能在较低温度下分解;
(4)利用加热法,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冒出检验气密性,则操作为用酒精灯微热,看两个烧杯中的导管口是否都有气泡冒出,故答案为:用酒精灯微热,看两个烧杯中的导管口是否都有气泡冒出.
点评:本题考查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稳定性,侧重实验探究及装置的考查,明确物质的性质及气密性检验、对比作用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