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0.100 mol·L-1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A. M B. M2+ C. M3+ D. MO2+

【答案】B

【解析】

:根据我们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一定存在得失电子守恒。设反应后X元素的化合价为x,参加反应的MO2+的物质的量为0.002mol,参加反应的锌的物质的量为0.003mol,故存在:(5-x)×0.002=0.003×2,解得x=2,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工业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NOx、CO、CO2等气体,严重污染空气,对废气进行脱硝,脱碳等处理可实现绿色环保、废物利用。

Ⅰ、脱硝:

已知:

①H2的燃烧热ΔH=-285.8kJ/mol

②N2(g)+2O2(g)=2NO2(g) ΔH=+133kJ/mol

③H2O(g)=H2O(l) ΔH=-44kJ/mol

催化剂存在下,H2还原NO2生成水蒸气和其他无毒物质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Ⅱ、脱碳

工业上可用CO或CO2来生产燃料甲醇。已知甲醇制备的有关化学反应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化学反应

平衡常数

500℃

800℃

①2H2(g)+CO(g) CH3OH(g)

K1

2.5

0.15

②H2(g)+CO2(g) H2O(g)+CO(g)

K2

1.0

2.50

③3H2(g)+CO2(g) CH3OH(g)+H2O(g)

K3

(1)某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其相关数据如图;反应开始至平衡

①用H2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

②5min时改变的反应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

A. 缩小容器体积

B. 使用催化剂

C. 降低温度

D.充入氮气

(2)若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CO2、3molH2,发生上述反应③。

①下列情况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 B.容器内气体总压强保持不变

C.绝热恒容时,平衡常数不变 D.v(CH3OH)=3v(H2)

②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_______(用K1、K2表示),该反应的△H_____0(填“>”或“=”或“<”)。

③500℃时测得反应③在某时刻起始加入0.5molCO2、1molH2、0.5molCH3OH(g)、1molH2O(g) 则此反应速率的关系:v__________v。(填“>”、 “=” 或“<”)

④相同条件下,在容积都为2L且固定的两个密闭容器中,按如下方式加入反应物,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

容器

反应物投入量

1mol CO2、3molH2

amol CO2、3amolH2

bmolCH3OH(g)、bmolH2O(g)

若甲中平衡后气体的压强为开始的0.6倍,要使平衡后乙与甲中相同组分的体积分数相等,且起始时维持化学反应向逆向反应方向进行,则b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a、b均不为0)。

【题目】以下装置可以用于制备、探究某些物质的性质。

Ⅰ.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

(1)为制取干燥氨气,可将装置B与C连接;装置B中的烧瓶内固体宜选用_____

a.碱石灰 b.氯化钙 c.五氧化二磷 d.生石灰

(2)装置A、D、D连接可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则两个D装置内的药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E可用于探究氯气与氨气的反应。实验时打开弹簧夹1、3,关闭2,先向烧瓶中通入________, 然后关闭1、3,打开2,向烧瓶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另一种气体。烧瓶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 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制备二氧化硫并探究二氧化硫的某些性质(用70%的硫酸和Na2SO3固体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4)打开a、关闭b,验证碳、硅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已知酸性:H2SO3> H2CO3,试剂A为________;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打开b、关闭a,验证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H2S溶液中有浅黄色浑浊出现,体现SO2__________性。

②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将其分成两份,分别滴加下列溶液,将产生的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滴加的溶液

氯水

氨水

沉淀的化学式

____

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