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实验目的:探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试液先变红后退色的原因.
【分析与猜想】
(1)根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2Na2O2+2H2O═4NaOH+O2↑,往过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本应只会变红而不会退色,而实验中发现酚酞变红后又退色.由此提出如下的猜想:
A.氧气有漂白性
B.氢氧化钠有漂白性
C.______
【实验与判断】
请完成表格:
实验编号123
实验装置
验证猜想______C______
实验现象溶液变红后不退色
实验说明1、2的实验中NaOH溶液是用______(填“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钠固体”、“过氧化钠固体”)溶于水配制的.
(2)根据以上实验分析发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钠元素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溶液中还生成了一种不很稳定、具有漂白性的物质X,X的化学式是______.
(3)可用如图装置对溶液中不很稳定的物质进行探究,在①处装入的物质是______(填选项,下同),②处装入的物质是______.
A.酚酞试剂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
C.二氧化锰
D.氢氧化钠固体配制的溶液
(4)气体③是______,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没有写出X来,原因是______.
(1)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中只有氢氧化钠和氧气生成,所以褪色原因的猜想只能由三种情况:氧气具有漂白性、氢氧化钠具有漂白性、氧气和氢氧化钠共同作用具有漂白性;实验1中,将酚酞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目的是证明褪色原因是否原因氢氧化钠引起的,所以对应的猜想为B;实验3通入氧气,目的是证明氧气能够使溶液褪色;为了增强说服力,避免干扰,实验1、2中氢氧化钠溶液必须是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的,
故答案为:氧气和氢氧化钠共同作用具有漂白性;B;A;氢氧化钠固体;
(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钠元素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其它元素组合形成的不很稳定、具有漂白性的物质X,X只能为具有强氧化性的H2O2
故答案为:H2O2
(3)双氧水在催化剂二氧化锰作用下能够分解放出氧气,图中装置目的是探究双氧水的不稳定性,所以在①处装入的物质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混合液,②处装入的物质为催化剂二氧化锰,
故答案为:B;C;
(4)装置中气体③为双氧水分解生成的氧气;由于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生成的双氧水不稳定,已经分解生成氧气,所以没有写出双氧水分子,
故答案为:O2;H2O2不稳定,已分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利用NaHCO3、NaCl、NH4C1等物质溶解度的差异,以食盐、氨气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下面是在实验室中模拟“侯氏制碱法”中制取NaHCO3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连接好装置图(如下),检查气密性,在仪器内装入药品。
第二步:先让一装置发生反应,直到产生的气体不能再在C中溶解时,再通入另一装置中产生的气体,片刻后C中出现固体,继续向C中通入两种气体,直到不再有固体产生。
第三步:过滤C中所得的混合物,得到NaHCO3固体。
第四步: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NaCl粉末,有NH4Cl晶体析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  )(  )接(  );(b)接(  )。
(2)A中常选用的固体为             ;D中应选用的液体为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第二步中必须让         装置先发生反应。
(4)C中用球形干燥管而不用直导管,其作用是                    ,C中广口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第四步中分离出NH4Cl晶体的操作是            ;其所得的NH4Cl晶体中常含有少量的NaCl和NaHCO3 (约占5%~8%),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所得固体的成分大部分是NH4Cl,简要写出操作和现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