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铜及其化合物一般都具有特征的颜色,例如Cu、Cu2O 呈红色,CuO呈黑色,CuSO4•5H2O 呈蓝色等.研究性学习小组甲为检测实验室用H2 还原CuO 所得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Cu2O 进行了认真的探究.Ⅰ.查阅资料:
①Cu2O 属于碱性氧化物; ②高温灼烧 CuO 生成 Cu2O;
③Cu2O 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下列反应:Cu2O+2H+=Cu+Cu2++H2O.
Ⅱ.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取该红色试样溶于足量的稀硝酸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方案2:取该红色试样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观察溶液是否呈蓝色
方案3:称得干燥坩埚的质量为a g,取红色试样置于坩埚中称得总质量为b g,在空气中高温灼烧至质量恒定,称得最后总质量为c g.
(1)请你评价方案1 和方案2.如果你认为方案合理,请简述其化学原理;如果你认为该方案不合理,请简述原因.
方案1:不合理,因为铜和氧化亚铜均可溶于稀硝酸形成蓝色溶液.
方案2:合理,因为氧化亚铜与稀硫酸生成Cu和Cu2+,导致溶液呈蓝色.
(2)方案3 中,若确认红色粉末中含有Cu2O,则a、b、c 应符合的数学的关系为c<$\frac{9b-a}{8}$,该实验方案最少得进行4次称量.
Ⅲ.研究性学习小组乙,设计了新的探究方案,拟通过干燥管中CuSO4 是否变蓝判断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Cu2O,装置如图所示.
(3)相关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
(4)简述该探究方案中,检验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简要说明操作、现象和结论)关闭活塞,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液面高于试管内液面,静置后若漏斗内液面不下降,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液面下降,则装置漏气.
(5)为确保探究的科学、合理、安全,你认为实验中还应采取的措施有:ABC (填序号)
A.在氢气发生器与硬质玻璃管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
B.加热前先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C.在盛有硫酸铜的干燥管后再连接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分析 Ⅱ.(1)铜和氧化亚铜都能和硝酸生成Cu2+;氧化亚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和Cu2+,金属铜和稀硫酸不反应;
(2)根据铜元素守恒计算得出正确结论;
Ⅲ.(3)Zn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4)根据大气压强原理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5)根据水的存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来回答判断.
解答 解:Ⅱ.(1)铜和氧化亚铜都能和硝酸反应生成Cu2+,故方案1不合理;氧化亚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和Cu2+,金属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方案2合理,
故答案为:不合理,因为铜和氧化亚铜均可溶于稀硝酸形成蓝色溶液;合理,因为氧化亚铜与稀硫酸生成Cu和Cu2+,导致溶液呈蓝色;
(2)根据铜元素守恒,
则2Cu~Cu2O
128 144
b-a c-a,$\frac{128}{144}=\frac{b-a}{c-a}$,解得c=$\frac{9b-a}{8}$,故若红色粉末中含有Cu2O,则a、b与c的应符合的数学关系式为c<$\frac{9b-a}{8}$,
在空气中高温灼烧至质量恒定,这一步骤至少需称量2次,加上前面的2次称量,故该实验方案最少得进行4次称量,
故答案为:c<$\frac{9b-a}{8}$,4;
Ⅲ.(3)Zn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
故答案为:Zn+2H+=Zn2++H2↑;
(4)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关闭活塞,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液面高于试管内液面,静置后若漏斗内液面不下降,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液面下降,则装置漏气,
故答案为:关闭活塞,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内液面高于试管内液面,静置后若漏斗内液面不下降,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液面下降,则装置漏气;
(5)根据硫酸铜是否变蓝判断是否含有氧化亚铜时,要注意水的干扰因素,所以制取的氢气要干燥,可以在氢气发生器与硬质玻璃管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并且要将空气中的水的干扰排除,可以在盛有硫酸铜的干燥管后再连接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实验前要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净,防止干扰,
故答案为:ABC.
点评 本题是一道探究物质组成和实验方案设计的综合性试题,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①向溶液中加入1~2滴指示剂.
②取20.00mL标准溶液放入锥形瓶中.
③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终点.
④重复以上操作.
⑤配制250mL盐酸标准溶液.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
(1)以上各步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②①③④⑥(填序号),上述②中使用的仪器除锥形瓶外,还需要酸式滴定管,使用酚酞作指示剂.
(2)滴定并记录V(NaOH)的初、终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滴定次数 | 1 | 2 | 3 | 4 |
V(标准溶液)/mL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V(NaOH)/mL(初读数) | 0.10 | 0.30 | 0.00 | 0.20 |
V(NaOH)/mL(终读数) | 20.08 | 20.30 | 20.80 | 20.22 |
V(NaOH)/mL(消耗) | 19.98 | 20.00 | 20.80 | 20.02 |
V(NaOH)=$\frac{19.98+20.00+20.80+20.02}{4}$mL=20.02mL
他的计算合理吗?不合理.理由是第3组数据明显偏大,不应采用.
通过仪器测得第4次滴定过程中溶液pH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则a< 20.02(填“>”“<”或“=”).
A. | 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 |
B. | 化学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 |
C. |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 |
D. | 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已知:各离子开始沉淀及完全沉淀时的pH如表所示.
离子 | 开始沉淀时的pH | 完全沉淀时的pH |
Fe2+ | 6.34 | 9.7 |
Fe3+ | 1.48 | 3.2 |
Zn2+ | 6.2 | 8.0 |
(1)在“酸浸”步骤中,为提高浸出速率,除通入空气“搅拌”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升高温度(或增大酸浓度、将氧化铜锌矿粉碎等).(任写一点即可)
(2)物质A最好使用下列物质中的B.
A.KMnO4B.H2O2C.HNO3
(3)除铁过程中加入氨水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pH应控制在3.2~6.2范围之间.
(4)物质B可直接用作氮肥,则B的化学式是(NH4)2SO4.
(5)除铁后得到的Fe(OH)3可用KClO溶液在碱性环境将其氧化得到一种高效的多功能处理剂--K2FeO4,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
A. | 道尔顿 | B. | 门捷列夫 | C. | 卢瑟福 | D. | 迈尔 |
(1)CH3COOH(l)+2O2(g)=2CO2(g)+2H2O(l)△H1=-870.3KJ•mol-1
(2)C(s)+O2(g)=CO2(g)△H2=-393.5KJ•mol-1
(3)H2(g)+$\frac{1}{2}$O2(g)=H2O(l)△H3=-285.8KJ•mol-1
则反应2C(s)+2H2(g)+O2(g)=CH3COOH(l)的焓变为( )
A. | -870.3KJ•mol-1 | B. | -571.6KJ•mol-1 | C. | +787.0KJ•mol-1 | D. | -488.3KJ•mol-1 |
①混合物:碘酒、盐酸、牛奶、水银
②化合物:CaCl2、烧碱、硫酸铜晶体、HD
③电解质:明矾、醋酸、硫酸钡
④纯净物:干冰、冰水混合物、浓硫酸
⑤同位素:${\;}_{6}^{12}$C、${\;}_{6}^{13}$C、${\;}_{6}^{14}$C.
A. | ①②③④ | B. | ①②④ | C. | ①③④⑤ | D. | ②④⑤ |
A. | Pb+PbO2+2H2SO4$?_{充电}^{放电}$2PbSO4+2H2O | |
B. | N2+3H2$?_{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 | |
C. | Cl2+H2O?HCl+HClO | |
D. | 2NO2?N2O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