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新制的氯水进行下列实验:①向氯水中滴入Na2CO3溶液;②向氯水中滴入AgNO3溶液;③向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请将对应的实验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气泡产生,氯水颜色变浅
Ⅱ.该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氨气的制取及其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实验室中拟用下列方法制备氨气,其中不合理的是(填序号)
 

A.加热浓氨水          
B.将熟石灰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加热
C.将浓氨水滴到生石灰上
D.加热氯化铵固体
(2)根据上述正确的方法,选用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氨气,写出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段时间后,将一端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精英家教网
(3)同学们设计的收集、吸收氨气的几种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能用于收集氨气的是(填序号)
 
;能用于吸收氨气尾气的是(填序号)
 

精英家教网
(4)将己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按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夹持装置己略去)进行喷泉实验时,请写出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精英家教网
分析:Ⅰ.根据氯水的成分及氯水与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发生的反应现象进行解答;
Ⅱ.(1)加热浓氨水、将熟石灰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加热、将浓氨水滴到生石灰上都可以制取少量的氨气,而加热氯化铵无法获得氨气;
(2)根据图示装置可知,该装置为固体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以上选项中只有氢氧化钙与氯化铵满足,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生成氯化铵小颗粒;
(3)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尾气处理应该使用放倒吸装置;
(4)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形成压强差而形成喷泉.
解答:解:Ⅰ.①向氯水中滴入Na2CO3溶液,氯气溶于水中部分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次氯酸能够与碳酸钠反应,有气体产生,同时氯气浓度减小,氯水颜色变浅;
②向氯水中滴入AgNO3溶液,氯水中含有氯离子,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了氯化银白色沉淀;
③向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氯水中含有氯化氢和次氯酸,氢离子浓度使紫色石蕊变红,次氯酸能够将红色氧化成无色,
故答案为:③②①;
Ⅱ.(1)A.加热浓氨水,减小了氨气的溶解度,可以获得少量的氨气,故A正确;       
B.将熟石灰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加热,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可以制取氨气;
C.将浓氨水滴到生石灰上,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且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增大了氢氧根离子浓度,可以获得氨气,故C正确;
D.加热氯化铵固体,反应生成氨气和氯化氢,而氨气与氯化氢又能够生成氯化铵,所以无法获得氨气,故D错误;
故选D;
(2)根据图示装置可知,反应物必须为固体,满足此条件的为氢氧化钙与氯化铵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将一端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导管口,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有白烟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
故答案为: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有白烟生成;NH3+HCl=NH4Cl;
(3)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收集氨气应该使用排空气法,多于的氨气需要处理,故收集氨气的装置应该选用d,收集时导管短进长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氨气尾气吸收时应该防止倒吸,满足该条件的装置为e,
故答案为:d;e;
(4)氨气极易溶于水,如果打开止水夹,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而形成喷泉,
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氯水的漂白性方法、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装置选择,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探究氯水漂白性的方法,明确氯水组成及具有的化学性质,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喷泉实验原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请按要求填空:
(1)利用B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
H2、NO
H2、NO
(任写两种即可).
(2)A、C、E相连后的装置可用于制取Cl2并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若在丙中加入适量水,即可制得氯水.将所得的氯水分为两份,进行Ⅰ、Ⅱ两个实验,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将氯气滴入品红溶液中   溶液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粉
向氯气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   产生气泡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酸性
请你评价实验Ⅰ、Ⅱ的结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实验Ⅰ结论合理,实验Ⅱ结论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不能说明酸性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造成的.
实验Ⅰ结论合理,实验Ⅱ结论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不能说明酸性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造成的.

(3)B、D、E装置相连后,在B中盛装浓硝酸和铜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可制得NO2并进行有关实验.
①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欲用D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其操作步骤为先关闭止水夹
ab
ab
,再打开止水夹
C
C
,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的操作是
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二氧化氮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丁中
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二氧化氮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丁中
(2013?安徽模拟)铜陵有色股份有限公司电线电缆厂属国家电线电缆、绕组线行业专业生产厂.在电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如:零碎电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得知这一情况后,围绕“从含铜废料中回收铜”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甲同学根据已学知识,提出了一套回收方案:

乙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方程式为:2Cu+2H2SO4+O2
 △ 
.
 
2CuSO4+2H2O),于是他提出了另一套方案:

(1)甲方案的①、③两个步骤中,与铜或铜的化合物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是:
2Cu+O2
  △  
.
 
2CuO
2Cu+O2
  △  
.
 
2CuO
; ③
Fe+CuSO4═FeSO4+Cu
Fe+CuSO4═FeSO4+Cu

(2)从环保角度对两套方案的不同部分进行比较,你认为
(填“甲”或“乙”)的方案更合理.理由是:
甲方案第一步“灼烧”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粉尘、烟雾
甲方案第一步“灼烧”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粉尘、烟雾

(3)丙认为,无论是甲还是乙的方案,在“加铁屑”这一步时,应该加入略过量的铁屑.你认为丙这么说的道理是:
将Cu完全置换出来
将Cu完全置换出来

丁又提出了疑问:“如果铁过量,剩余的铁粉会混在红色粉末中,该怎么处理呢?”.
请提出你的想法:
所得铜粉酸洗后再洗涤、干燥
所得铜粉酸洗后再洗涤、干燥

(4)最后,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但同时指出:方案最后一步所得浅绿色滤液结晶后,会得到一种俗称“绿矾”的工业产品,可增加经济效益.如果直接排放掉滤液,不仅造成了浪费,还会
造成水污染或环境污染
造成水污染或环境污染

(5)若上述方案所用的稀硫酸质量分数为36.8%,问每1000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能配制出这种稀硫酸
4900
4900
g,需水
3060
3060
mL(水的密度为1.0g/mL),在实验室中稀释浓硫酸时,是如何操作的:
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