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在含有大量SO42-、OH-、Na+的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 Ba2+ B. Cl- C. Mg2+ D. HCO3-
【答案】B
【解析】
离子之间若大量共存,则离子之间不能发生任何反应,据此分析判断。
A. Ba2+与SO42-会结合形成BaSO4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Cl-与SO42-、OH-、Na+不会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B正确;
C.Mg2+与OH-会发生反应,形成Mg(OH)2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OH-与HCO3-会发生反应,形成CO32-和H2O,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题目】研究小组进行右图所示实验,试剂A为0.2mol/LCuSO4溶液,发现铝条表面无明显变化,于是改变实验条件,探究铝和CuSO4溶液、CuCl2溶液反应的影响因素。用不同的试剂A进行实验1~实验4,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 试剂A | 实验现象 |
1 | 0.2mol/LCuCl2溶液 | 铝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并有红色固体析出 |
2 | 0.2mol/LCuSO4溶液,再加入一定质量的NaCl固体 | 开始铝条表面无明显变化,加NaCl后,铝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并有红色固体析出 |
3 | 2mol/LCuSO4溶液 | 铝条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并有少量红色固体 |
4 | 2mol/LCuCl2溶液 | 反应非常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棕褐色,有红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
(1)实验1中,铝条表面析出红色固体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实验2的目的是证明铜盐中的阴离子Cl-是导致实验1中反应迅速发生的原因,实验2中加入NaCl固体的质量为______g。
(3)实验3的目的是_________ 。
(4)经检验可知,实验4中白色固体为CuCl。甲同学认为产生白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Cu+CuCl2=2CuCl的反应,他设计了右图所示实验证明该反应能够发生。
①A极的电极材料是_________。
②能证明该反应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
(5)为探究实验4中溶液呈现棕褐色的原因,分别取白色CuCl固体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i | 加入浓NaCl溶液 | 沉淀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
ii | 加入饱和AlCl3溶液 | 沉淀溶解,形成褐色溶液 |
iii | 向i所得溶液中加入2mol/LCuCl2溶液 | 溶液由无色变为褐色 |
查阅资料知:CuCl难溶于水,能溶解在Cl-浓度较大的溶液中,生成[CuCl2]
①由述球实验及资料可推断,实验4中溶液呈棕褐色的原因可能是[CuCl2]-与_____作用的结果。
②为确证实验4所得的棕褐色溶液中含有[CuCl2]-,应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
(6)上述实验说明,铝和CuSO4溶液、CuCl2溶液的反应现象与______有关。
【题目】乙苯(C8H10)可生产塑料单体苯乙烯(C8H8),其反应原理是:
C8H10(g) C8H8(g)+H2(g) ΔH=+125 kJ·mol-1
Ⅰ.某温度下,将0.40 mol乙苯充入1 L真空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测定不同时间该容器内物质的物质的量,得到数据见下表:
时间/min | 0 | 10 | 20 | 30 | 40 |
n(C8H10)/mol | 0.40 | 0.30 | 0.26 | n2 | n3 |
n(C8H8)/mol | 0.00 | 0.10 | n1 | 0.16 | 0.16 |
(1)当反应进行到20 min时,该段时间内H2的平均生成速率是__________。
(2)该温度下,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过程中共从环境吸收__________kJ热量。
(3)若保持反应条件不变,用0.40 mol H2(g)和0.40 mol C8H8(g)合成C8H10(g),当有25 kJ热量放出时,该反应中H2的转化率是______,此时该反应的方向是________(填“正向” 或“ 逆向”)。
Ⅱ.氢化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1 mol不饱和化合物加氢时放出的热量,表中是环己烯(g)、1,3-环己二烯(g)和苯的氢化热数据:
物质 | +H2 | +2H2 | +3H2 |
氢化热(kJ/mol) | 119.7 | 232.7 | 208.4 |
(4)1,3-环己二烯的稳定性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苯。
(5)某有机物是苯的同分异构体,其分子中的碳碳键角只有60度和90度两种。请写出这种有机物的键线式结构________,它在核磁共振氢谱上会产生________个吸收峰 。
(6)与环己烯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炔烃共有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