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某含镁3%一5%的铝镁合金(不含其它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三种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根据他们的设计回答有关问题.
【探究一】实验方案:铝镁合金
NaOH溶液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问题讨论:(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实验中称取5.4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投入VmL2.0mol/L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则NaOH溶液的体积V≥
 
mL.
(3)实验中,当铝镁合金充分反应后,在称量剩余固体质量前,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按顺序依次为
 

【探究二】实验方案:称量xg铝镁合金粉末,放在如图1所示装置的惰性电热板上,通电使其充分灼烧.
精英家教网
问题讨论:(4)欲计算Mg的质量分数,该实验中还需测定的数据是
 

(5)假设实验中测出该数据为yg,则原铝镁合金粉末中镁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x、y代数式表示).
【探究三】实验方案:铝镁合金
稀硫酸
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问题讨论:(6)同学们拟选用如图2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你认为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是:
a接
 
.(填接口字母,仪器不一定全选.)
(7)同学们仔细分析(6)中连接的实验装置后,又设计了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
 

②实验前后碱式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分别如图4,则产生氢气的体积为
 
mL.
③与上左图装置相比,用(6)中连接的装置进行实验时,容易引起误差的原因是
 
(任写一点).
分析:(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
(2)镁的质量分数最小时,金属铝的质量最大,需要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多,实际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应大于或等于最大值,据此计算;
(3)根据反应后为不溶物和溶液两部分,要得到干燥固体需要的实验操作解答;
(4)根据Mg、Al都能够与氧气化学反应生成氧化物分析还需要知道的数据;
(5)设出金属镁和铝的物质的量,根据合金的质量和灼烧后的质量列式计算出镁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出镁的质量分数;
(6)根据装置的组装顺序:合金与酸反应,用排水量气法测定氢气的体积,其中盛水的试剂瓶导管一定要短进长出进行排序;
(7)①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②滴定管的数值零刻度在上方,两次的体积之差为测定的氢气的体积(注意应保持干燥管与滴定管内液面等高),收集氢气后滴定管内液面上升,读数减小;
③根据稀硫酸定容锥形瓶能够将空气排出分析.
解答:解:(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故答案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2)含镁为3%时,金属铝的含量最高,5.4g合金中铝的质量为,5.4g×(1-3%)=5.4×97%g,则:
    2Al+2NaOH+2H2O=2NaAlO2 +3H2
    54g    2mol
5.4g×97%  V×10-3L×2.0mol/L
所以54g:(5.4g×97%)=2mol:(V×10-3L×2.0mol/L),解得:V=97,故V(NaOH溶液)≥97mL,
故答案为:97;
(3)反应后金属铝完全消耗,没有反应的为金属镁,称量金属镁之前需要经过过滤、洗涤、干燥操作,然后再称量固体质量,从而计算出合金中镁的含量,
故答案为:过滤、洗涤、干燥固体;
(4)Mg、Al均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则还需测定生成物的质量,
故答案为:灼烧后固体的质量;
(5)设xg铝镁合金粉末中含有n mol镁、zmol铝,则24n+27z=x①,
再根据反应关系式:Mg~MgO、Al~Al2O3,最后得到了yg氧化物,据此列式为:40n+51z=y②,
根据①②解得:z=
3y-5x
18
mol,铝的质量为:27g/mol×
3y-5x
18
mol=
9y-15x
2
g,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为:
x-
9y-15x
2
x
=
17x-9y
2x

故答案为:
17x-9y
2x

(6)装置的组装顺序:合金与酸反应,用排水量气法测定氢气的体积,其中盛水的试剂瓶导管一定要短进长出,利用增大压强原理将水排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氢气的体积,量筒内导管应伸入量筒底部,故连接顺序为:(a)接(e)(d)接(g),
故答案为:e、d接g;
(7)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故答案为: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②滴定管的数值零刻度在上方,两次的体积之差为测定的氢气的体积,收集氢气后滴定管内液面读数减小,反应前滴定管读数为18.50mL,反应后滴定管读数为2.50mL,所以测定氢气的体积为:18.50mL-2.50mL=16.00mL,
故答案为:16.00mL;
③由于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即使不生成氢气,也会将瓶内空气排出,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大;实验结束时,连接广口瓶和量筒的导管中有少量水存在,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小,
故答案为:由于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即使不生成氢气,也会将瓶内空气排出,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大;实验结束时,连接广口瓶和量筒的导管中有少量水存在,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小.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含量的测定、对实验原理与装置的理解、实验方案设计等,难度中等,理解实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涓€棰樹竴棰樻壘绛旀瑙f瀽澶參浜�
涓嬭浇浣滀笟绮剧伒鐩存帴鏌ョ湅鏁翠功绛旀瑙f瀽
绔嬪嵆涓嬭浇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1?晋中三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确定某碱式碳酸镁样品的组成,设计出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A至D的部分).[已知碱式碳酸镁Mgx(OH)y(CO3z(x、y、z为正整数)加热能分解生成氧化镁、水和二氧化碳]

(1)按上图(夹持仪器未画出)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应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处干燥管盛放的药品是
碱石灰(或氧化钙)
碱石灰(或氧化钙)
,其作用是
除去进入装置的空气中所含带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除去进入装置的空气中所含带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指导老师在审阅设计方案后指出需要在E处进行改进,请你帮助该小组设计出改进方案:
添加一个盛有碱石灰(或氧化钙)的干燥管
添加一个盛有碱石灰(或氧化钙)的干燥管

(3)加热前需要进行的必要操作是
鼓入空气
鼓入空气
,其目的是
赶走装置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赶走装置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对活塞的操作方法是:打开活塞
K1、K2
K1、K2
,关闭活塞
K3
K3

(4)关闭活塞K1、K2,打开K3,加热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C处洗气瓶中几乎没有气泡冒出,这是由于
B装置中的反应已完全
B装置中的反应已完全

(5)待B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打开K1,再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其目的是
将反应生成的残留在装置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全部赶到装置C和D中
将反应生成的残留在装置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全部赶到装置C和D中

(6)实验测得数据如下:碱式碳酸镁样品22.6g;反应前C装置的质量为87.6g,反应后质量为89.4g;反应前D装置的质量为74.7g,反应后质量为83.5g.请计算推导该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
Mg3(OH)2(CO32
Mg3(OH)2(CO32
,该碱式碳酸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Mg3(OH)2(CO32
  △  
.
 
3MgO+2CO2↑+H2O
Mg3(OH)2(CO32
  △  
.
 
3MgO+2CO2↑+H2O
“速力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补铁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其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打开这种药片的密封膜,发现其外观为淡黄色;
(2)将“速力菲”投入小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充分振荡后发现溶液变浑浊;慢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变得澄清透明并显黄色;滴加KSCN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学生甲由此断定“速力菲”的主要成分是三价铁盐;
(3)学生乙的操作与甲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他动作敏捷,且在振荡前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结果发现:溶液仅显示淡红色.乙同学认为“速力菲”的主要成分不是三价铁盐而是亚铁盐.
(4)为了确认甲、乙的结论是否正确,学生丙将乙所得的淡红色溶液分成两份继续进行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位同学的结论中比较合理的是
,另一同学判断出错的原因是
亚铁盐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
亚铁盐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

(2)丙的实验①说明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
还原
还原
性(填“氧化”或“还原”).
(3)写出与丙的实验②中现象对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Fe2++Cl2=2Fe3++2Cl-
2Fe2++Cl2=2Fe3++2Cl-
Fe3++3SCN-═Fe(SCN)3
Fe3++3SCN-═Fe(SCN)3

(4)关于丙的实验③中的现象,丙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一种是过量的氯水与Fe3+结合生成了某种稳定的新物质;另一种则是过量的氯水将SCN-氧化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确认哪种假设更合理
再加过量KSCN溶液,如果变血红色,则第二种合理;如果不变色,则第一种合理
再加过量KSCN溶液,如果变血红色,则第二种合理;如果不变色,则第一种合理

(5)针对实验目的,本次实验尚未完成的任务是
未能测其成分
未能测其成分

(1)M由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每个M分子含有18个电子,其分子球棍模型如图所示。测得M的摩尔质量为32g/mol。画出编号为2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已知1.0mol·L1NaHSO3溶液的pH为3.5,加入氯水,振荡后溶液pH迅速降低。溶液pH降低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在常温常压和光照条件下,N2在催化剂(TiO2)表面与H2O反应,生成1molNH3和O2时的能量变化值为382.5kJ,达到平衡后此反应NH3生成量与温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T/K

303

313

323

NH3生成量/(101mol)

4.3

5.9

6.0

 

(4)在溶液中,一定浓度的NH4能溶解部分Mg(OH)2固体,反应如下:

2NH4+(aq) + Mg(OH)2(s) Mg2+(aq) +2NH3·H2O(aq)

写出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Mg2+与NH3·H2O反应形成沉淀的情况,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①

等体积1 mol/L氨水和0.1 mol/L MgCl2溶液混合

生成白色沉淀

实验②

等体积0.1 mol/L氨水和1 mol/L MgCl2溶液混合

无现象

 

请分析实验①、②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5)在室温下,化学反应I(aq)+ ClO(aq) = IO(aq) + Cl(aq)的反应物初始浓度、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初始浓度及初始速率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I的初始浓度

(mol·L1)

ClO的初始浓度

(mol·L1)

OH的初始浓度

(mol·L1)

初始速率v

(mol·L1· s1)

1

2 × 103

1.5 × 103

1.00

1.8 × 104

2

a

1.5 × 103

1.00

3.6 × 104

3

2 × 103

3 × 103

2.00

1.8 × 104

4

4 × 103

3 × 103

1.00

7.2 × 104

 

已知表中初始反应速率与有关离子浓度关系可以表示为v= k [I­]1 [ClO]b [OH]c(温度一定时,k为常数)。

①设计实验2和实验4的目的是                            

②若实验编号4的其它浓度不变,仅将溶液的酸碱值变更为pH = 13,反应的初始速率v=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