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下列物质的提纯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所用试剂 | 主要实验操作 | |
A | H2O(H2O2) | MnO2 | 过滤 |
B | CaCl2(NaCl) | 适量Na2CO3溶液 | 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
C | CO2(CO) | 过量O2 | 点燃 |
D | Al(Al2O3) | 足量稀H2SO4 | 溶解、过滤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分析 A.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可过滤除去;
B.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
C.不易燃烧,且易引入新杂质;
D.二者都与稀硫酸反应.
解答 解:A.H2O2在MnO2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
B.CaCl2能与适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过量O2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氧气,且不易燃烧,故C错误;
D.Al和Al2O3均能与足量稀H2SO4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除杂时注意不能引入新的杂质,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如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烧杯中溶液逐渐呈蓝色 | B. | 锌片逐渐溶解 | ||
C. | 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 D. | 该装置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
18.某化学小组为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Ⅰ:铜铝混合物
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方案Ⅱ:铜铝混合物
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
下列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方案Ⅰ:铜铝混合物
足量溶液A |
充分反应 |
方案Ⅱ:铜铝混合物
足量溶液B |
充分反应 |
下列有关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 溶液A和B均可以是盐酸 | B. | 溶液A和B均可以是NaOH溶液 | ||
C. | 溶液A和B均可选用稀硝酸 | D. | 实验室中方案Ⅱ更便于实施 |
5.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聚氯乙烯分子中含碳碳双键 | B. | 以淀粉为原料可制取乙酸乙酯 | ||
C. | 戊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 | D. | 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水解反应 |
15.有一包固体混合物,其中含有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及铁粉,加入足量的水过滤.下列描述的情形不可能存在的是( )
A. | 滤纸上有Ag,Cu,Fe滤液中有Fe2+,Mg2+ | |
B. | 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Fe2+,Cu2+,Mg2+,Ag+ | |
C. | 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Fe2+,Cu2+,Mg2+ | |
D. | 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Fe2+,Cu2+,Mg2+,Ag+ |
19.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其中只有一种是金属元素.A、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A和D可形成离子化合物,C2-和D+具有相同的电子数,E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之和为2.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其组成和结构信息如下表:
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D+的结构示意图为;
(2)C、D、E的氢化物按熔点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NaH>H2O>PH3;
(3)乙属于极性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丁的电子式为,
(4)将少量甲投入到AlCl3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Na2O2+4Al3+6H2O=4Al(OH)3↓+3O2↑+12Na+;
(5)氮化硼晶体的熔点要比丙晶体高,其原因是磷原子半径比氮原子大,N-B共价键键长比B-P小,则N-B键能大.
物质 | 组成和结构信息 |
甲 |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常见二元离子化合物 |
乙 | 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18e-分子 |
丙 | 化学组成为BE,熔点高,可作超硬耐磨涂层材料 |
丁 | 化学组成为DBA4的离子化合物 |
(1)D+的结构示意图为;
(2)C、D、E的氢化物按熔点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NaH>H2O>PH3;
(3)乙属于极性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丁的电子式为,
(4)将少量甲投入到AlCl3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Na2O2+4Al3+6H2O=4Al(OH)3↓+3O2↑+12Na+;
(5)氮化硼晶体的熔点要比丙晶体高,其原因是磷原子半径比氮原子大,N-B共价键键长比B-P小,则N-B键能大.
20.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只存在溶质分子的是( )
A. | HCl | B. | CH3COOH | C. | 蔗糖 | D. | Na2CO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