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一定温度下,10 mL 0.40 mol/L 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定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t/min | 0 | 2 | 4 | 6 | 8 | 10 |
V(O2)/mL | 0.0 | 9.9 | 17.2 | 22.4 | 26.5 | 29.9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 反应至6 min时,c(H2O2)=0.3 mol/L
B. 反应至6 min时,H2O2分解了50%
C. 0~6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 mol/(Lmin)
D. 6~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 mol/(Lmin)
【答案】A
【解析】A.0~6 min时间内,生成氧气为0.0224÷22.4 L/mol=0.001mol,由2H2O2=2H2O+O2↑可知,△c(H2O2)=0.001 mol×2÷0.01 L=0.2 mol/L,因此反应至6 min时c(H2O2)=0.4 mol/L-0.2 mol/L=0.2 mol/L,A错误;B.6 min内△c(H2O2)=0.2 mol/L,则H2O2分解率为:0.2 mol/L/0.4 mol/L×100%=50%,B正确;C.由A计算可知,所以v(H2O2)=0.2 mol/L÷6 min≈0.033 mol/(Lmin),C正确;D.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的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减慢,因此6~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 mol/(Lmin),D正确;答案选A。
【题目】为探究Na、Mg. Al活动性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2.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 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4.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
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有:
实验现象 | ①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②浮在水而上,/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③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④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
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
(1)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步骤相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
实验步骤 | 1 | 2 | 3 | 4 |
实验现象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____,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____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