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有机物的种类繁多,但其命名是有规则的.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A. | 1,4-二甲基丁烷 | B. | 3-甲基丁烯 | ||
C. | 2-甲基丁烷 | D. | CH2Cl-CH2Cl 二氯乙烷 |
分析 A、烷烃命名中出现1-甲基,说明选取的不是最长碳链;
B、烯烃命名中需标明双键的位置;
C、烷烃命名应遵循:长、多、近、小、简原则;
D、卤代烃的命名需标明卤素原子所处的位置.
解答 解:A.该命名选取的主链不是最长碳链,正确命名为正己烷,故A错误;
B.3-甲基丁烯,烯烃的命名中,编号应该从距离碳碳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碳碳双键在1号C,甲基在3号C,该有机物的正确命名为:3-甲基-1-丁烯,故B错误;
C.,该有机物最长碳链含有4个C,主链为丁烷,在2号C含有1个甲基,该有机物命名为:2-甲基丁烷,故C正确;
D.CH2Cl-CH2Cl 二氯乙烷,该命名没有指出氯原子的位置,该有机物正确命名为:1,2-二氯乙烷,故D错误;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命名判断,题目难度中等,该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检验和训练,关键是明确有机物的命名原则,然后结合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灵活运用即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弱电解质 | |
B. | 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R>W | |
C. | 离子半径:Z>Y>X | |
D. | Y、Z、R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间能发生反应 |
3.只用一种试剂不能鉴别的物质组是( )
A. | AgNO3溶液、乙醇溶液、苯酚的水溶液、烧碱溶液 | |
B. | 乙酸、甲酸甲酯、乙酸乙酯 | |
C. | 乙醛溶液、硝基苯、淀粉溶液、花生油、氯仿 | |
D. | 苯、四氯化碳、1-已烯、苯酚的水溶液 |
20.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五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H2O分子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
A. | CH4•14H2O | B. | CH4•8H2O | C. | CH4•($\frac{23}{3}$)H2O | D. | CH4•6H2O |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 | |
B. | 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 |
C. | 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 |
D. | 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 |
17.如图所示,有关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a表示的是吸热反应的能量变化 | |
B. | 图b中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 |
C. | 图b可以表示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反应的能量变化 | |
D. | 图a不需要加热就一定能发生,图b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
4.人们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以下有关主族元素原子的“未成对电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含有“未成对电子” | |
B. | 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不含“未成对电子” | |
C. | 原子轨道中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基态原子,其核外电子数可能为偶数 | |
D. | 原子轨道中不含“未成对电子”的基态原子,其核外电子数一定为偶数 |
1.欲除去下列物质中混入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A. | 甲烷(乙烯):KMnO4溶液 洗气 | B. | 苯(Br2):NaOH溶液 蒸馏 | ||
C. | NaCl溶液(MgCl2):KOH溶液 过滤 | D. | 硝基苯(硝酸):蒸馏水 分液 |
2.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W同主族,X、W、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W的单质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Z是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Z、W是金属元素 | |
B. | 原子半径:r(R)<r(W)<r(Z) | |
C. | Y与Z形成的化合物只有一种 | |
D. | X、Z、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都能相互发生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