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将锌粒放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锌粒表面附着了一层松散的黑色粉末状物质,而不是预期的红色物质.通过查阅资料秀讨论,大家认为黑色物质可能由Cu、CuO和Zn组成.同学们以黑色物质进行探究.
Ⅰ.小组成员认为黑色物质中含有氧化铜,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u(OH)2分解产生的.请说明反应过程中产生Cu(OH)2的原因
 

Ⅱ.兴趣小组对黑色粉末状物质的组成进行了实验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限定实验仪器与试剂:1g 黑色粉末、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稀H2SO4、浓HNO3、稀NaOH溶液、蒸馏水.
实验报告
(1)实验课题:探究黑色粉末的组成
(2)设计实验方案(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3)实验过程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4)实验讨论:根据以上探究结果,如果在锌与CuSO4溶液的知识中获得预期的红色物质,改进的方法是
 
分析:Ⅰ、黑色物质中含有氧化铜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u(OH)2分解产生的,生成氢氧化铜的原因是硫酸铜溶液中水解显酸性,锌和酸反应促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铜;
Ⅱ、(3)黑色物质可能由Cu、CuO和Zn组成,可以将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硫酸若有气体生成说明含有锌,若溶液呈蓝色证明含有氧化铜,通过过滤再加入 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证明含有铜,据此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
(4)依据生成黑色氧化铜的原因,可以设计检验过程中先加入稀硫酸抑制硫酸铜溶液的水解,再加入锌发生置换反应.
解答:解:Ⅰ.黑色物质中含有氧化铜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u(OH)2分解产生的,生成氢氧化铜的原因是硫酸铜溶液中水解显酸性,Cu2++2H2O?Cu(OH)2+2H+,锌和酸反应促进水解,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故答案为:Cu2++2H2O?Cu(OH)2+2H+,加入金属锌,与H+反应,降低H+浓度,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生成Cu(OH)2沉淀;
Ⅱ.(3)黑色物质可能由Cu、CuO和Zn组成,可以将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硫酸若有气体生成说明含有锌,若溶液呈蓝色证明含有氧化铜,通过过滤再加入 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证明含有铜,实验设计步骤为:将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3 mol?L-1H2SO4,充分震荡,有气体产生 含有Zn,溶液呈蓝色 含有CuO,过滤向红色固体中加入浓硝酸,溶液呈蓝色并有红棕色气体放出 含有Cu,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a)将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
3 mol?L-1H2SO4,充分震荡
(b)过滤向红色固体中加入浓硝酸
有气体产生   含有Zn
溶液呈蓝色   含有CuO
溶液呈蓝色并有红棕色气体放出  含有Cu
(4)生成黑色氧化铜的原因是铜离子的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造成,所以先加入稀硫酸抑制铜离子的水解,再加入锌反应得到预期的红色铜析出现象,
故答案为:往CuSO4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是溶液呈酸性,抑制Cu2+水解.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应用,反应产物的成分实验分析验证方法的设计方法,掌握物质性质和反应现象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失室制取漂白粉,并探究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的条件和产物.已知:
①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可制备氯气,同时生成MnCl2
②氯气和碱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较高时,氯气和碱还能发生如下反应:3Cl2+6OH-=△5Cl-+ClO3-+3H2O
该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甲装置用于制备氯气,乙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
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

②该兴趣小组用100mL 12mol/L盐酸与8.7g MnO2制备氯气,并将所得氯气
与过量的石灰乳反应,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Ca(ClO)2
7.15
7.15
g.
(2)小组成员发现,产物中Ca(ClO)2的质量明显小于理论值.他们讨论后认为,部分氯气未与石灰乳反应而逸出,以及温度升高是可能原因.为了探究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他们另取一定量的石灰乳,缓慢.匀速地通入足量氯气,得出了ClO-、ClO3-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粗略表示为右图(不考虑氯气和水的反应).
①图中曲线I表示
ClO-
ClO-
离子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关系.
②所取石灰乳中含有Ca(OH)2的物质的量为
0.25
0.25
mol.
③另取一份与②等物质的量的石灰乳,以较大的速率通入足量氯气,反应后测得产物中Cl-的物质的量为0.37mol,则产物中
n(ClO-)n(ClO3-)
=
7:6
7:6

(3)为了提高Ca(ClO)2的产率,可对丙装置作适当改进.请你给出一种改进方法:
将丙装置浸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
将丙装置浸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