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将lmol纯净的A置于特制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分解送到平衡:A(s)=2B(g)+C(g)下列可以判断该反应己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 | 反应速率VB(正)=VC(逆) | B. | B、C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 ||
C. | B的体积分数不变 | D. | 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
分析 可逆反应A(s)=2B(s)+C(g)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再变化,注意各物质的状态,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解:A.反应速率VB(正)=VC(逆),B为固体,不能表示反应速率,且不满足计量数关系,故A错误;
B.反应过程中B、C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保持不变,无法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B错误;
C.只有B、C为气体,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2:1,则反应过程中B的体积分数始终不变,不能根据B的体积分数判断平衡状态,故C错误;
D.A为固体,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质量为变量,而容器容积不变,则密度为变量,能根据密度判断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为解答关键,C为易错点,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麦芽糖及其水解产物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 |
B. | 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CH3CO18OH和C2H5OH | |
C. | 用溴水即可鉴别2,4-已二烯和甲苯 | |
D. | 蛋白质可水解生成氨基酸 |
6.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 ,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它属于芳香烃 | B. | 分子中最多有25个原子共面 | ||
C. | 分子式为C14H8Cl5 | D. | 1 mol该物质能与6 molH2加成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升高NH4Cl溶液的温度,其水的离子积常数和pH均增大 | |
B. | 在有AgI沉淀的上层清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不可能产生白色沉淀 | |
C. | pH=3的盐酸与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c(NH4+>c(Cl-)>c(OH-)>c(H+) | |
D. | 室温下,稀释0.1mol•L-1CH3COOH溶液,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 |
14.某化学兴趣小组从香料中提取下列四种有机物成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均可与Na、NaOH、H2发生反应,1mol四种物质最多消耗Na、NaOH、H2的物质的量之比依次分别为1:1:1:1、1:2:2:1、4:3:3:5 | |
B. | ①②③④属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C8H8O3 | |
C. | 可用银氨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区分③④ | |
D. | ①②③④中所有原子均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
1.下列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 0.1 mol•L-1的HCOOH溶液中:c(HCOO-)+c(OH-)=c(H+) | |
B. | 等浓度、等体积的Na2CO3和NaHCO3混合:$\frac{c(HC{O}_{3}^{-})}{c({H}_{2}C{O}_{3})}$>$\frac{c(C{O}_{3}^{2-})}{c(HC{O}_{3}^{-})}$ | |
C. | 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c(Na+)+c(H+)=c(HCO${\;}_{3}^{-}$)+2c(CO${\;}_{3}^{2-}$)+c(OH-) | |
D. |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X和弱酸HX混合后的溶液中:c(Na+)>c(HX)>c(X-)>c(H+)>c(OH-) |
18.固体硝酸盐加热易分解且产物较复杂.某学习小组以AgNO3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实验探究其热分解的产物,提出如下3种猜想:
甲:Ag2O、NO2、O2乙:Ag、NO2、O2 丙:Ag2O、NO2、N2
(1)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丙不成立,理由是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查阅资料得知:
2NO2+2NaOH═NaNO3+NaNO2+H2O;Ag2O与粉末态的Ag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针对甲、乙猜想,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2)实验过程
①仪器连接后,放入固体试剂之前,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gNO3固体置于A中,加热前通入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避免对产物O2检验产生干扰;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移动酒精灯预热硬质玻璃管,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
③观察到A 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 中有气泡.
④待样品完全分解,A 装置冷却至室温.
⑤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未见明显现象.
(3)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①证明一定有O2生成的依据是C中的溶液不褪色,且D中的溶液褪色,与此相关的化学原理为Na2SO3+H2O?NaHSO3+NaOH、2Na2SO3+O2═2Na2SO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针对试管中残留黑色固体的成分,该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ⅰ.Ag;ⅱ.Ag2O;ⅲ.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b(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frac{\underline{\;\;△\;\;}}{\;}$2Ag+2NO2↑+O2↑.
(4)从实验安全的角度判断该实验装置有无缺陷?若有,应如何改进?有,应在AB装置间增加防倒吸的装置.
甲:Ag2O、NO2、O2乙:Ag、NO2、O2 丙:Ag2O、NO2、N2
(1)实验前,小组成员经讨论认定猜想丙不成立,理由是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查阅资料得知:
2NO2+2NaOH═NaNO3+NaNO2+H2O;Ag2O与粉末态的Ag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针对甲、乙猜想,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
(2)实验过程
①仪器连接后,放入固体试剂之前,首先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gNO3固体置于A中,加热前通入N2以驱尽装置内的空气,其目的是避免对产物O2检验产生干扰;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时,正确操作是先移动酒精灯预热硬质玻璃管,然后固定在管中固体部位下加热.
③观察到A 中有红棕色气体出现,C、D 中有气泡.
④待样品完全分解,A 装置冷却至室温.
⑤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未见明显现象.
(3)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①证明一定有O2生成的依据是C中的溶液不褪色,且D中的溶液褪色,与此相关的化学原理为Na2SO3+H2O?NaHSO3+NaOH、2Na2SO3+O2═2Na2SO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针对试管中残留黑色固体的成分,该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ⅰ.Ag;ⅱ.Ag2O;ⅲ.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操作 | 现象 |
a | 加入足量氨水,振荡 | 黑色固体不溶解 |
b |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 | 黑色固体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frac{\underline{\;\;△\;\;}}{\;}$2Ag+2NO2↑+O2↑.
(4)从实验安全的角度判断该实验装置有无缺陷?若有,应如何改进?有,应在AB装置间增加防倒吸的装置.
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成分为盐酸的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合使用易中毒:Cl-+ClO-+2H+=Cl2↑+H2O | |
B. | Na2O2与H2O反应:2O22-+2H2O=4OH-+O2↑ | |
C. | NaHSO4溶液中滴入少量Ba(OH)2:H++SO42-+Ba2++OH-=BaSO4↓+H2O | |
D. | FeI2溶液中滴入过量溴水:2Fe2++2I-+2Br2=2Fe3++I2+4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