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 NaCl的电子式: | B. | 钾离子的电子式:K+ | ||
C. | Cl-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D. | 二氧化硅的分子式:SiO2 |
分析 A.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中需要标出阴阳离子所带电荷;
B.钾离子为阳离子,其电子式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
C.氯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7,不是18;
D.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不存在分子式.
解答 解:A.NaCl为离子化合物,是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电子式中应该标出电荷,其正确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钾离子为简单阳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其电子式,钾离子的电子式为K+,故B正确;
C.Cl-的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其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SiO2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式,SiO2晶体为原子晶体,不存在分子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电子式、离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与化学式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草酸钴是制作氧化钴和金属钴的原料.一种利用含钴废料(主要成分Co2O3),含少量Fe2O3、MnO2、Al2O3、CaO、MgO、碳及有机物等)制取草酸钴(CoC2O3)的工艺流程如图1:
已知:①浸出液中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有H+、Co2+、Fe2+、Mn2+、Ca2+、Mg2+、Al3+等.
②部分阳离子一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表:
③Kap(MgF2)=7.35×10-11,Kap(CaF2)=1.05×10-10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的目的是除去碳和有机物;浸钴过程中Co3+转化为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3++SO32-+H2O=2Co2++SO42-+2H+.
(2)加入H2O2的目的是将 Fe2+氧化为 Fe3+,加入Na2CO3溶液,调pH至5.2,滤渣Ⅰ主要成分为Al(OH)3、Fe(OH)3.
(3)加入过量NaF溶液,可将Ca2+、Mg2+除去,若所得滤液中c(Ca2+)=1.0×10-3mol•L-1,则滤液中c(Mg2+)为7.0×10-4 mol•L-1.
(4)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萃取率与pH的关系如图2所示.滤液Ⅱ中加入萃取剂的作用是除去Mn2+;萃取时,溶液的pH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比较适宜,其pH范围约为3.0~3.5.
(5)已知含钴废料中含Co2O3质量分数为a%,若取mg该含钴废料按照上述流程,理论上最多能制得CoC2O4的质量为$\frac{147ma%}{83}$ 或 1.77×10-2mag(列出计算式即可).
已知:①浸出液中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有H+、Co2+、Fe2+、Mn2+、Ca2+、Mg2+、Al3+等.
②部分阳离子一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表:
沉淀物 | Fe(OH)3 | Fe(OH)2 | Co(OH)2 | Al(OH)3 | Mn(OH)2 |
完全沉淀时的pH | 3.7 | 9.6 | 9.2 | 5.2 | 9.8 |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的目的是除去碳和有机物;浸钴过程中Co3+转化为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3++SO32-+H2O=2Co2++SO42-+2H+.
(2)加入H2O2的目的是将 Fe2+氧化为 Fe3+,加入Na2CO3溶液,调pH至5.2,滤渣Ⅰ主要成分为Al(OH)3、Fe(OH)3.
(3)加入过量NaF溶液,可将Ca2+、Mg2+除去,若所得滤液中c(Ca2+)=1.0×10-3mol•L-1,则滤液中c(Mg2+)为7.0×10-4 mol•L-1.
(4)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萃取率与pH的关系如图2所示.滤液Ⅱ中加入萃取剂的作用是除去Mn2+;萃取时,溶液的pH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比较适宜,其pH范围约为3.0~3.5.
(5)已知含钴废料中含Co2O3质量分数为a%,若取mg该含钴废料按照上述流程,理论上最多能制得CoC2O4的质量为$\frac{147ma%}{83}$ 或 1.77×10-2mag(列出计算式即可).
2.回忆初中的电解水实验和高中老师讲的氯碱工业,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Cl2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阴极上产生红色物质 | B. | 阴极附近溶液呈红色 | ||
C. | 阴极上产生氯气 | D. | 阳极上产生氢气 |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甲烷与乙烯共lmol,完全燃烧后生成2molH2O | |
B. | 光照下,异丁烷与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一氯代物有2种 | |
C. | 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 | |
D. | 乙酸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 |
7.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HCOOCH2CH=CH2,它不具有的官能团是( )
A. | 碳碳双键 | B. | 酯基 | C. | 醛基 | D. | 羧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