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电极X的材料是Cu;电解质溶液Y是AgNO3;
(2)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3)外电路中的电子流向(填“流出”或“流向”)Ag电极.
(4)当有1.6g铜溶解时,银棒增重5.4 g.
分析 2Ag+(aq)+Cu(s)=Cu2+(aq)+2Ag(s)设计成原电池,Cu为负极,Ag为正极,电解质为硝酸银,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1)由反应可知,Cu失去电子作负极,则电极X的材料是Cu,电解质溶液Y是AgNO3,故答案为:Cu;AgNO3;
(2)正极上银离子得到电子,则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故答案为:Ag++e-=Ag;
(3)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则外电路中的电子流向Ag电极,故答案为:流向;
(4)由Cu~2e-~2Ag可知,当有1.6g铜溶解时,银棒增重为$\frac{1.6g}{64g/mol}$×2×108g/mol=5.4g,故答案为:5.4.
点评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设计,为高频考点,把握电池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电子守恒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常温下,Ksp[Mg(OH)2]=1.1×10-11,Ksp(AgCl)=1.8×10-10,Ksp(Ag2CrO4)=1.9×10-1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浓度均为2×10-5mol•L-1的AgNO3溶液和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 | |
B. | 将0.001mol•L-1的AgNO3溶液滴入0.001mol•L-1的KCl和K2CrO4的混合溶液中,先产生AgCl沉淀 | |
C. | c(Mg2+)为0.11mol•L-1的溶液中要产生Mg(OH)2沉淀,溶液的pH要控制在9以上 | |
D. | 其他条件不变,向饱和Ag2CrO4水溶液中加入少量K2CrO4溶液,溶液中c(Ag+)减小 |
4.(NH4) 2SO4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4(NH4) 2SO4=N2↑+6NH3↑+3SO2↑+SO3↑+7H2O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发现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还有部分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检验发现从溶液中逸出的气体无色、无味,溶液中氯化钡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生成的沉淀是BaSO4 | |
B. | 生成沉淀中既有BaSO4、又有BaSO3,且n(BaSO4):n(BaSO3)约为1:1 | |
C. | 生成沉淀中既有BaSO4、又有BaSO3,且n(BaSO4):n(BaSO3)约为l:3 | |
D. | 从溶液中逸出的气体只有N2,最后留下溶液中溶质是NH4C1 |
1.在给定条件的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粒子组是( )
A. | 通有CO2的溶液:K+、Ca2+、Cl-、NO3- | |
B. | 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中:Na+、CO32-、ClO-、NO3- | |
C. | 含Fe3+的溶液:Na+、Mg2+、NO3-、I- | |
D. | CH3COOH溶液:SO42-、Cl-、Cu2+、NH4+ |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Na2SO4溶液可使其变性 | |
B. | 氨基酸具有两性,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 |
C. | 蔗糖既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银镜反应 | |
D. | 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生成葡萄糖,因此对人体健康无益 |
18.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a、b、c、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依次为6、7、1、3.a、b、c、d形成的简单离子与氖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可溶于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 | |
B. | a和c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 |
C. | 四种元素离子半径:c>d>a>b | |
D. | c是短周期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b是短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
5.以下指定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不一致的是( )
编号 | 实 验 操 作 | 实验目的或结论 |
A | 将S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 证明SO2有漂白性 |
B | 向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0.005mol/L的FeCl3溶液和0.01mol/L KSCN溶液,再滴加几滴饱和FeCl3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 探究增大反应物浓度时平衡移动的方向 |
C | 将装有NO2和N2O4气体的联通球,一个置于冰水中,一个置 于热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D | 将CO2通入Na2SiO3水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 探究碳和硅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