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已知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C{O}_{2})•c({H}_{2})}{c(CO)•({H}_{2}O)}$,在不同的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表:
t℃7008008301 0001 200
K1.671.111.000.600.38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g)+H2O(g)?CO2(g)+H2(g)
B.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若在1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2和H2各1 mol,5 min后温度升高到830℃,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CO2为0.4 mol
D.若平衡浓度符合关系式$\frac{c(C{O}_{2})}{3c(CO)}$=$\frac{c({H}_{2}O)}{5c({H}_{2})}$,则此时的温度为1 000℃

分析 A、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幂次方为化学方程式计量数,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B、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说明平衡逆向进行,逆向为吸热反应;
C、依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浓度商和平衡常数比较分析判断;
D、计算此时平衡常数结合图表数据判断.

解答 解:A、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CO{\;}_{2}).c(H{\;}_{2})}{c(CO).c(H{\;}_{2}O)}$,化学方程式为CO+H2O=CO2+H2,故A正确;
B、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说明平衡逆向进行,逆向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正确;
C、若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2和H2各1mol,5 min后温度升高到830℃,此时测得CO2为0.4 mol时,
             CO(g)+H2O(g)═CO2(g)+H2(g)
起始量(mol) 1       1        0        0
变化量(mol) 0.4    0.4      0.4      0.4
平衡量(mol) 0.6    0.6      0.4      0.4
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可以用其他物质的量代替平衡浓度计算,Q=$\frac{0.4×0.4}{0.6×0.6}$=0.4<K=1,此时平衡正向进行,故C错误;
D、若平衡浓度符合关系$\frac{c(C{O}_{2})}{3c(CO)}$=$\frac{c({H}_{2}O)}{5c({H}_{2})}$,则$\frac{c(CO{\;}_{2}).c(H{\;}_{2})}{c(CO).c(H{\;}_{2}O)}$=0.6,所以此时的温度为1000℃,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衡常数书写方法,计算应用,平衡常数影响因素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铝热反应是铝的一个重要性质,该性质用途十分广泛,不仅被用于焊接钢轨,而且还常被用于冶炼高熔点的金属如钒、铬、锰等.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磁性氧化铁按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如图甲)进行铝热反应,现象很壮观.取反应后的“铁块”溶于盐酸,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发现溶液变血红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可能混有没反应完的磁性氧化铁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熔融的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2)若证明上述所得“铁块”中含有金属铝,可选择氢氧化钠溶液(填试剂名称)进行实验,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
(3)为克服图甲的缺陷改用图乙装置进行铝热反应.取反应后的“铁块”溶于盐酸,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没有出现血红色.为测定该实验所得“铁块”的成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几种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pH如下表所示.
Fe2+Fe3+Al3+Mg2+
开始沉淀时的pH7.52.84.29.6
沉淀完全时的pH9.04.0511
①试剂A应选择C,试剂B应选择D.(填序号)
A.稀盐酸  B.氧化铁  C.H2O2溶液  D.氨水  E.MgCO3固体
②已知常温下Fe(OH)3的Ksp=1.1×10-36,则反应Ⅲ后溶液中c(Fe3+)=1.1×10-6mol•L-1
③灼烧完全的标志是前后两次灼烧质量相差不大于0.1g.
④若最终红色粉未M的质量为12.0g,则该“铁块”的纯度是84%.如果对所得过滤固体直接洗涤、烘干、称量,计算“铁块”的纯度,则计算结果会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原因是Fe(OH)3在烘干过程中会有部分发生分解反应,质量变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