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用下列各组仪器或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组:制备少量乙酸乙酯 |
B.b组:除去粗盐水中的泥沙 |
C.c组: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 |
D.d组: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 |
D
解析试题分析:A、乙酸、乙醇和浓硫酸在试管中共热制取乙酸乙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正确;B、除去液体中的不溶固体用过滤的方法,正确;C、碘易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溶液分层,用分液的方法将其分离,正确;D、配制溶液除所给仪器外,还需要100mL的容量瓶,错误,答案选D。
考点:考查对实验装置的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
B.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 |
C.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
某澄清溶液,可能含有Ca2+、Na+、Cl-、CO32-、I-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①通入足量氯气,溶液变为棕黄色,滴加淀粉溶液后溶液显蓝色;②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盐酸后,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气体生成。 下列关于该澄清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定含有I- | B.一定含有CO32- |
C.可能含有Cl- | D.一定含有Ca2+ |
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实验目的 | 所加试剂(或操作、图示)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检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恰好完全反应 |
B | 判断海水和蒸馏水 | 蒸发结晶 | 液体消失,无残留物 | 该液体为蒸馏水 |
C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 加入稀盐酸再将气体通入石灰水中 |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且石灰水中有白色浑浊形成 | 溶液中一定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进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
现有含NaCl、Na2SO4和NaNO3的混合溶液,选择适当的试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沉淀或固体,从而实现Cl-和NO3-的相互分离。相应的实验过程如下:
下列关于四种试剂顺序正确的是
A.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硝酸溶液 |
B.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硝酸溶液 |
C.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硝酸溶液、碳酸钠溶液 |
D.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溶液 |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D.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应轻轻靠在三层的滤纸上 |
下列除去杂质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A.铁粉中混有铝粉: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
B.FeCl2溶液中混有FeCl3: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
C.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加入过量NaOH溶液,反应后加热蒸干 |
D.氯气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
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
A.Ba(OH)2、KSCN、NaCl、Mg(NO3)2(FeCl3溶液) |
B.NaNO3、NaHCO3、(NH4)2SO3、Na2SiO3(H2SO4溶液) |
C.NH4Br、K2CO3、NaI、CaCl2(AgNO3溶液) |
D.(NH4)3PO4、NaBr、CuSO4、AlCl3(KOH溶液) |
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除去时,所使用的试剂和主要操作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使用的试剂 | 主要操作 |
A | 乙醇(水) | 金属钠 | 过滤 |
B | 乙酸乙酯(乙酸) | 饱和碳酸钠溶液 | 分液 |
C | 苯(苯酚) | 浓溴水 | 振荡、分液 |
D | 乙烷(乙烯)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冼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