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漂白粉与硫酸溶液反应可制取氯气,化学方程式为:Ca(ClO)2+CaCl2+H2SO4
2CaSO4+2Cl2↑+2H2O,该组学生针对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来制取氯气并验证其性质.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每生成1mol Cl2,上述化学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个数为
(2)该实验中A处可选用装置
(3)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用弹簧夹夹住
(4)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6)装置E中的试剂是
(7)请帮助该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装置D中有FeCl3生成(请简述实验步骤)
| ||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每生成1mol Cl2,上述化学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个数为
NA
NA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2)该实验中A处可选用装置
丁
丁
(填写甲.乙.丙或丁).(3)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用弹簧夹夹住
a,
a,
处(填a,b,c或d)橡皮管,向分液漏斗中加水并打开活塞,当加到一定量时,停止加水,静止观察,当观察到分液漏斗中液面(水面)不下降
液面(水面)不下降
时,表明该装置不漏气.(4)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I-=I2+2Cl-
Cl2+2I-=I2+2Cl-
.(5)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SO32-+H2O=SO42-+2H++2Cl-
Cl2+SO32-+H2O=SO42-+2H++2Cl-
(6)装置E中的试剂是
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任填一种合适试剂的名称),其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7)请帮助该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装置D中有FeCl3生成(请简述实验步骤)
取装置D中的溶液于一支洁净试管中,滴加适量的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则证明有FeCl3生成
取装置D中的溶液于一支洁净试管中,滴加适量的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则证明有FeCl3生成
.分析:(1)根据氯气和转移电子的关系式计算;
(2)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判断;
(3)根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判断;
(4)根据氯气和碘离子的性质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书写方程式;
(5)根据氯气的性质判断;
(6)根据氯气的性质判断;
(7)根据三价铁离子的特殊反应现象确定;
(2)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判断;
(3)根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判断;
(4)根据氯气和碘离子的性质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书写方程式;
(5)根据氯气的性质判断;
(6)根据氯气的性质判断;
(7)根据三价铁离子的特殊反应现象确定;
解答:解:(1)Ca(ClO)2+CaCl2+H2SO 4
2CaSO4+2Cl2↑+2H2O 转移电子
2 mol 2NA
1mol NA
故答案为:NA
(2)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加热.
故选丁.
(3)夹住橡皮管,向分液漏斗中加水并打开活塞,如果漏气,分液漏斗内压强减小,水面会下降,否则不含下降.
故答案为:a,液面(水面)不下降.
(4)漏气有氧化性,能置换出碘单质,
故答案为:Cl2+2I-=I2+2Cl-
(5)氯气有氧化性,亚硫酸钠有还原性,氯气和亚硫酸钠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盐酸.
故答案为:Cl2+SO32-+H2O=SO42-+2H++2Cl-
(6)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空,因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酸能和碱反应,从而达到吸收氯气的作用.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7)三价铁离子和硫氰化钾反应,使溶液变成血红色.
故答案为:取装置D中的溶液于一支洁净试管中,滴加适量的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则证明有FeCl3生成.
| ||
2 mol 2NA
1mol NA
故答案为:NA
(2)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加热.
故选丁.
(3)夹住橡皮管,向分液漏斗中加水并打开活塞,如果漏气,分液漏斗内压强减小,水面会下降,否则不含下降.
故答案为:a,液面(水面)不下降.
(4)漏气有氧化性,能置换出碘单质,
故答案为:Cl2+2I-=I2+2Cl-
(5)氯气有氧化性,亚硫酸钠有还原性,氯气和亚硫酸钠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盐酸.
故答案为:Cl2+SO32-+H2O=SO42-+2H++2Cl-
(6)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空,因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酸能和碱反应,从而达到吸收氯气的作用.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7)三价铁离子和硫氰化钾反应,使溶液变成血红色.
故答案为:取装置D中的溶液于一支洁净试管中,滴加适量的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则证明有FeCl3生成.
点评:常见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
1、固、固加热型,如制取氧气、氨气等;
2、固、液加热型或液、液加热型,如制取氯气、氯化氢等;
3、固、液不加热型或液、液不加热型,如氢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
1、固、固加热型,如制取氧气、氨气等;
2、固、液加热型或液、液加热型,如制取氯气、氯化氢等;
3、固、液不加热型或液、液不加热型,如氢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