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按照要求填空:
(1)下面列出了几组物质,请将物质的合适组号填写在空格上. 同位素 , 同素异形体 , 同分异构体 , 同系物 .
①金刚石与“足球烯”C60;②D与T;③16O、17O和18O;④氧气(O2)与臭氧(O3);
⑤ 与 ⑥乙醇(CH3CH2OH)和甲醚(CH3OCH3);
⑦ 和 ;⑧ 和 ;
(2)完成离子方程式:MnO4﹣+C2O42﹣+=Mn2++CO2↑+
(3)命名有机物:
(4)写出乙酸与甲醇(CH3OH)酯化的化学方程式 .
(5)将铂丝插入KOH溶液中做电极,并在两极片上分别通入甲烷和氧气,形成一种燃料电池:通甲烷的铂丝为原电池的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6)PET是涤纶的主要成分,可用作饮料瓶、磁带和胶片的片基等,其结构简式如图: .该高分子材料是由两种单体通过缩聚反应制备而成,其单体的结构简式为和 .
【答案】
(1)②③;①④;⑥⑧;⑦
(2)2;5;16H+;2;10;8H2O
(3)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4)CH3COOH+CH3OH CH3COOCH3+H2O
(5)负;CH4+10OH﹣﹣8e﹣=CO32﹣+7H2O
(6);
【解析】解:(1)16O、17O和18O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互为同位素;D与T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互为同位素,故互为同位素的是:②③;金刚石与“足球烯”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氧气(O2)与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①④;乙醇(CH3CH2OH)和甲醚(CH3OCH3)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⑥⑧;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1个“CH2”原子团,互为同系物,故互为同系物的是⑦,所以答案是:②③;①④;⑥⑧;⑦;(2)碳元素化合价+3价变化为+4价,升高做还原剂,锰元素化合价+7价变化为+2价,C2O42﹣前加系数5,MnO4﹣前系数加2,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配平写出离子方程式为:5C2O42﹣+2MnO4﹣+16H+=2Mn2++10CO2↑+8H2O;所以答案是:2;5;16H+;2; 10; 8H2O;(3) ,选取含有碳原子数最多的碳链为主链,最长的碳链含有6个C,主链为己烷,然后从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左边开始编号,该有机物的命名为:2,4﹣二甲基﹣3﹣乙基己烷,所以答案是:2,4﹣二甲基﹣3﹣乙基己烷;(4)依据酯化反应的反应历程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书写甲醇和乙酸反应生成乙酸甲酯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H3OH CH3COOCH3+H2O,所以答案是:CH3COOH+CH3OH CH3COOCH3+H2O;(5)燃料燃烧时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原电池的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通甲烷的铂丝为原电池的负极;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能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所以该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32﹣+7H2O,所以答案是:负;CH4+10OH﹣﹣8e﹣=CO32﹣+7H2O;(6) 是由 和 发生缩聚反应而成,所以答案是: ; .
【题目】某同学在研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向新制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
⑥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 F.生成淡黄色沉淀 |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等。
仪器:________、________、滤纸、试管夹、胶头滴管、镊子、烧杯、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①②的化学方程式及此实验的结论)
实验内容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实验现象(填A~F) | ____ | ____ | __ | ____ | ____ | ____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