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主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一 | ① | |||||||
二 | ② | ③ | ④ | |||||
三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⑨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示意图.
(2)用电子式表示 ①与②形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⑤、⑥、⑦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⑤>⑥>⑦(序号表示).
(4)①~⑨元素所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HF(化学式表示)
⑦、⑧、⑨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由强到弱的顺序HCl>PH3>SiH4(化学式表示).
(5)写出元素⑨的单质与溴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Br-+Cl2=2Cl-+Br2.
分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知,元素①~⑨分别是H、C、O、F、Na、Al、Si、P、Cl元素,
(1)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大于同一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越大,金属性越强;ⅤⅡA族元素非金属性在同一周期中最强,且原子序数越小,非金属性越强,据此进行判断;⑨为Cl元素,其原子序数为17,核外电子层数为3、最外层为7个电子,据此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简示意图;
(2)①与②可形成共价化合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出二氧化碳的形成过程;
(3))⑤、⑥、⑦分别为Na、Al、Si,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4)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
⑦、⑧、⑨分别为Si、P、Cl,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据此判断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由强到弱;
(5)元素⑨的单质为氯气,氯气与溴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溴,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答 解: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知,元素①~⑨分别是H、C、O、F、Na、Al、Si、P、Cl元素,
(1)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大于同一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越大,金属性越强,所以在标号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钠;
ⅤⅡA族元素非金属性在同一周期中最强,且原子序数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则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名称是氟;
⑨为Cl元素,其原子序数为17,最外层为7个电子,氯原子的结构简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钠;氟;;
(2)①与②可形成共价化合物为甲烷,用电子式表示①与②形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
故答案为:;
(3))⑤、⑥、⑦分别为Na、Al、Si,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⑤>⑥>⑦,
故答案为:⑤>⑥>⑦;
(4)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则①~⑨元素所形成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为HF;
⑦、⑧、⑨分别为Si、P、Cl,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PH3>SiH4,
故答案为:HF;HCl>PH3>SiH4;
(5)元素⑨的单质为氯气,氯气与溴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2Cl-+Br2,
故答案为:2Br-+Cl2=2Cl-+Br2.
点评 本题考查了位置、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结构,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概念及书写原则,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 | 操作①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 |
B. | 操作②中需加入氧化剂 | |
C. | 可以用四氯化碳或酒精代替苯作萃取剂 | |
D. | 蒸馏I2的苯溶液可获取I2并回收苯 |
A. | I和Ⅱ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001mol•L-1 | |
B. | 将I稀释10倍,溶液中 c(CH3COOH)、c(OHˉ)均减小 | |
C. | I和Ⅱ溶液混合,若c(OH-)>c(H+),则氢氧化钠过量 | |
D. | I和Ⅱ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CH3COO-)>c(Na+)>c(H+)>c(OH--) |
A. | 分子式为CH4O和C2H6O的物质一定互为同系物 | |
B. | 实验室制备硝基苯,将苯和浓硝酸混合后加热即可 | |
C. | 棉、麻、羊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 |
D. | 1mol与足量的NaOH溶液加热充分反应,能消耗5molNaOH |
A. | CH4 C2H4 C3H4 | B. | C2H6 C3H6 C4H6 | ||
C. | CH4 C2H6 C3H8 | D. | C2H2 C2H4 CH4 |
A. | ${\;}_{1}^{2}$H和${\;}_{1}^{3}$H互为同位素 | |
B. | O2和O3互为同一种物质 | |
C. | 金刚石、C60和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 |
D. | CH3(CH2)2CH3和CH(CH3)3互为同分异构体 |
A. | c(Z)=0.45mol/L | B. | c(X2)=0.3mol/L c(Z)=0.1 mol/L | ||
C. | c(X2)=0.5mol/L | D. | c(Y2)=0.5mo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