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NO+2HNO3,利用反应6NO2+8NH3═7N2+12H2O也可处理NO2.当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在标准状况下是6.72L
(2)已知:
2SO2(g)+O2(g)?2SO3(g)△H=-196.6kJ•mol-1
2NO(g)+O2(g)?2NO2(g)△H=-113.0kJ•mol-1
则反应NO2(g)+SO2(g)?SO3(g)+NO(g)的△H=-41.8kJ•mol-1
(3)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填序号)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 SO3的同时生成1mol NO2.
分析 (1)二氧化氮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根据化学方程式以及电子转移知识来回答;
(2)根据盖斯定律来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
(3)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定、动、变、等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解答 解:(1)NO2与H2O反应的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6NO2+8NH3═7N2+12H2O,当反应中有1 mol NO2参加反应时,共转移了4 mol电子,故转移1.2mol电子时,消耗的NO2为1.2×$\frac{1}{4}$×22.4L=6.72L,故答案为:3NO2+H2O=NO+2HNO3;6.72;
(2)根据盖斯定律,将第二个方程式颠倒过来,与第一个方程式相加得:2NO2+2SO2═2SO3+2NO,△H=-83.6 kJ•mol-1,则NO2+SO2?SO3+NO△H=-41.8 kJ•mol-1;
故答案为:-41.8;
(3)a.本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故体系的压强保持不变,故a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
b.随着反应的进行,NO2的浓度减小,颜色变浅,故b可以说明反应已达平衡,故b正确;
c.SO3和NO都是生成物,比例保持1:1,故c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故c错误;
d.d中所述的两个速率都是逆反应速率,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将元素化合物与能量变化、化学平衡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充分体现了高考的综合性,看似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但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下列制定微粒的数目相等的是( )
A. | 等n的水与重水含有的中子数 | |
B. | 等n的铁分别与足量氯气和硫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 | |
C. | 等m的乙烯和丙烯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 | |
D. | 同温、同压同体积的CO和NO含有的质子数 |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 |
B. | 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 | |
C. | △H-T△S<0的反应,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自发进行 | |
D. | 同一物质的气、液、固三种状态的熵值依次增大 |
6.一种化学冰袋中含有Na2SO4•10H2O和NH4NO3,将它们混合并用手搓揉就可制冷,且制冷效果能维持一段时间.以下关于其制冷原因的推测,肯定错误的是( )
A. | Na2SO4•10H2O脱水是吸热过程 | |
B. | 较长时间制冷是由于Na2SO4•10H2O脱水是较慢的过程 | |
C. | 铵盐在该条件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 |
D. | NH4NO3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
13.下列各种试纸,使用时预先不能用蒸馏水湿润的是( )
A. | 红色石蕊试纸 | B. | 淀粉KI试纸 | C. | pH试纸 | D. | 蓝色石蕊试纸 |
3.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2Z(g)△H<0,如图表示该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t2、t3、t5时刻外界条件有所改变,但都没有改变各物质的初始加入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t2时升高了温度 | |
B. | t3时降低了温度 | |
C. | t5时增大了压强(缩小容器体积) | |
D. | 平衡状态时,t6时刻Z的百分含量最低 |
10.下列各选项中两种粒子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A. | 羟甲基(-CH2OH)和甲氧基(-OCH3) | B. | 亚硝酸(HNO2)和亚硝酸根(NO2-) | ||
C. | 硝基(-NO2)和二氧化氮(NO2) | D. | 羟基(-OH)和氢氧根(OH-) |
7.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 (C6Hl0O5)n+nH2O$\frac{\underline{\;催化剂\;}}{\;}$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 |
B. | CH3COOH+CH3CH2OH$\frac{\underline{\;浓硫酸\;}}{△}$CH3COOC2H5+H2O | |
C. | CH2=CH2+Br2$\stackrel{CCl_{2}}{→}$CH2BrCH2Br | |
D. | 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