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实验室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固体加热反应来制备氯气(MnO2+4HCl(浓)MnCl2+Cl2↑+2H2O),某兴趣小组制取氯气并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装置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 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所得溶液除水分子外,还含有的分子和离子中正确的是____。
A.Cl2、HCl、HClO、H+、Cl﹣ B.Cl2、Mn2+、HClO、H+、Cl﹣
C.Cl2、HClO、H+、Cl﹣、ClO﹣ D.Cl2、HCl、HClO、H+、Mn2+
(3)实验中观察到D溶液变蓝色,查资料得知淀粉碘化钾溶液是淀粉和碘化钾(KI)的混合溶液,碘单质(I2)遇淀粉显蓝色,且氯气可以从KI中置换出碘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F中氯气与铁粉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查资料知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吸水潮解,100℃左右时升华。E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双通管F中玻璃纤维(不参与反应)的作用是________。
(5)H中盛有NaOH溶液,其作用是_____,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答案】分液漏斗 Cl2+H2O=HCl+HClO C Cl2+2KI=I2+2KCl 干燥氯气 防止氯化铁堵塞后面的导管 吸收尾气中的氯气 Cl2+2NaOH=NaCl+NaClO+H2O
【解析】
(1)依据仪器形状可知:装置A盛放浓盐酸的为分液漏斗;
(2)氯气通入C水中生成HCl和HClO,其反应的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HCl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H+、Cl-,HClO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H+、ClO-,所以氯水中含有的微粒为Cl2、HClO、H+、Cl-、ClO-;
(3)氯气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碘化钾生成单质碘,反应方程式:Cl2+2KI=I2+2KCl,碘遇到淀粉变蓝;
(4)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Fe与干燥的氯气反应,要得到干燥氯气,应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干燥氯气;生成的氯化铁易堵塞导管,双通管F中加玻璃纤维可以防止氯化铁进入后面的导管,引起导管堵塞;
(5)氯气有毒,要进行尾气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1)依据仪器形状可知:装置A盛放浓盐酸的为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2)氯气通入C水中生成HCl和HClO,其反应的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HCl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H+、Cl-,HClO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H+、ClO-,所以氯水中含有的微粒为Cl2、HClO、H+、Cl-、ClO-;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C;
(3)氯气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碘化钾生成单质碘,反应方程式:Cl2+2KI=I2+2KCl,碘遇到淀粉变蓝;故答案为:Cl2+2KI=I2+2KCl;
(4)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Fe与干燥的氯气反应,要得到干燥氯气,应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干燥氯气;生成的氯化铁易堵塞导管,双通管F中加玻璃纤维可以防止氯化铁进入后面的导管,引起导管堵塞;故答案为:干燥氯气;防止氯化铁堵塞后面的导管;
(5)氯气有毒,要进行尾气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故答案为:吸收尾气中的氯气;Cl2+2NaOH=NaCl+NaClO+H2O。
【题目】钴元素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从含钴废料(含CoO、Co2O3、单质Al、Li等)中制取粗CoCl2·6H2O的流程如下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I中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已知Co2O3具有强氧化性,若步骤II中浸出剂为盐酸,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
(3)步骤Ⅲ中①的目的是除去Al3+,写出该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4)若在实验室煅烧CoCO3,所需的硅酸盐质仪器除酒精灯和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5)操作①是在HCl氛围中进行的,其步骤是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洗涤过程中可以用工业酒精代替水,其优点是_____。
(6)某同学用标准硝酸银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oCl2溶液,下列可作为指示剂的是____(填选项,忽略亚钴离子的颜色干扰)
A.KCl B.KSCN C.K2CrO4 D.K2S
已知几种物质在20℃时的颜色及Ksp值如下表
化学式 | AgCl | AgSCN | Ag2S | Ag2CrO4 |
颜色 | 白色 | 浅黄色 | 黑色 | 红色 |
Ksp | 2.0×10-10 | 1.0×10-12 | 2.0×10-48 | 2.0×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