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实验操作实验目的
A浓、稀HNO3分别与Cu 反应比较浓、稀HNO3的酸性强弱
BMgCl2、Al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NaOH溶液比较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C测定等浓度的H3PO4、H2SO4两溶液的pH大小比较磷、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D用等浓度的盐酸、碳酸氢钠两溶液混合反应比较盐酸、碳酸的酸性强弱
A.AB.BC.CD.D

分析 A.铜与浓、稀HNO3的反应能够比较氧化性强弱,无法比较酸性;
B.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的金属性越强;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D.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分析.

解答 解:A.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不同,与铜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能够比较二者氧化性强弱,无法比较酸性强弱,故A选;
B.氯化镁和氯化铝分别与氢氧化钠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氢氧化铝沉淀,但氢氧化铝能溶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铝表现酸性,但氢氧化镁不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说明氢氧化镁的碱性比氢氧化铝的碱性强,所以镁的金属性比铝强,故B不选;
C.测定等浓度的H3PO4、H2SO4两溶液的pH大小可判断二者酸性强弱,然后结合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故C不选;
D.用等浓度的盐酸、碳酸氢钠两溶液混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证明盐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考常见题型,题目难度不大,试题侧重金属性、非金属性及酸性强弱判断,明确实验原理及物质性质为解本题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近年来“雾霾”污染日益严重,原因之一是机动车尾气中含有NO、NO2、CO等气体,减少氮的氧化物在大气中的排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1)已知:N2(g)+O2(g)=2NO(g)△H=+180.5kJ•mol-l
C(s)+O2(g)=CO2(g)△H=-393.5kJ•mol-l
2C(s)+O 2(g)=2CO(g)△H=-221kJ•mol-l
(1)若某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N}_{2})•{c}^{2}(C{O}_{2})}{{c}^{2}(NO)•{c}^{2}(CO)}$,请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NO(g)+2CO(g)?N2(g)+2CO2(g)△H=-746.5kJ•molˉ1
(2)N2O5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分解:2N2O5(g)?4NO2(g)+O2(g).若在恒容绝热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 N2O5进行该反应,下列选项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CE.
A.v (N2O5)=2v (NO2)    B.容器内NO2浓度是O2浓度的4倍
C.平衡常数K不再随时间而变化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E.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3)工业上也可以利用I2O5消除CO的污染.已知:5CO(g)+I2O5(s)?5CO2(g)+I2(s),不同温度下,向装有足量I2O5固体的4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 CO,测得CO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
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d点时,增大体系压强,CO的转化率变大
B.T2时,0~2.0min内的反应速率v(CO)=0.6mol•L-l•min-l
C.b点时,向平衡体系中再加入I2O5(s),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c点时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压强在T2温度下更大
②5CO(g)+I2O5(s)?5CO2(g)+I2(s)△H=< 0(填“>”、“=“、“<“),判断理由是由图可知T2>T1,温度升高CO2体积分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正向为放热反应.
(4)N2O4与 NO2之间存在反应:N2O4(g)?2NO2(g)△H=QkJ•mol-l.将一定量的 N2O4放入恒容密闭容器中,测得其平衡转化率[α(N2O4)]随温度变化如图 2所示.如图 2中 a 点对应温度下,已知 N2O4的起始压强 p0为 200kPa,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计算表达式Kp=213.3KPa(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5)将固体氢氧化钠投入 0.1mol/L 的 HN3(叠氮酸)溶液中,溶液的体积 1L(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的 pH 变化如图 3所示,HN3的电离平衡常数 K=1×10-5,B 点时溶液的 pH=7,计算 B 点时加入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0.099mol(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