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已知X是一种盐,H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就已掌握冶炼技术的金属单质,F、P、J是常见的非金属单质,I、E、G都是工业上重要的碱性物质,P和J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I.它们有如下的关系,试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3)某课外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测定某些装置中试剂的质量变化,进一步探究X中各元素的质量关系.
①为使数据准确,还需补充装置,请你在方框内绘出装置图并写出试剂名称;
②向装置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③如何判断X已完全分解?
④更精确的测定得出如下数据:X受热后完全分解,固体由16.52g变为12.00g,装置乙增重1.44g.写出X的化学式
请写出X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L是由3种元素构成的分子,能与I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物质M,其中M能使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写出L的电子式.
(1)G的化学式为
NaOH
NaOH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CO2=2Na2CO3+O2
;②
2NH3+3CuO=N2+3Cu+3H2O
2NH3+3CuO=N2+3Cu+3H2O
;(3)某课外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测定某些装置中试剂的质量变化,进一步探究X中各元素的质量关系.
①为使数据准确,还需补充装置,请你在方框内绘出装置图并写出试剂名称;
②向装置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将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送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
将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送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
;丙装置中药品的名称为无水硫酸铜
无水硫酸铜
,实验时,该药品未见明显变化,证明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全部被浓硫酸吸收
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全部被浓硫酸吸收
;③如何判断X已完全分解?
连续两次加热、鼓气、冷却、称量甲装置的质量,
连续两次加热、鼓气、冷却、称量甲装置的质量,
;质量差不超过0.1g
质量差不超过0.1g
.④更精确的测定得出如下数据:X受热后完全分解,固体由16.52g变为12.00g,装置乙增重1.44g.写出X的化学式
7CuCO3?8Cu(OH)2或Cu15(OH)16(CO3)7或15CuO?7CO2?8H2O
7CuCO3?8Cu(OH)2或Cu15(OH)16(CO3)7或15CuO?7CO2?8H2O
.请写出X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CuCO3?8Cu(OH)2+30HCl=15CuCl2+7CO2↑+23H2O
7CuCO3?8Cu(OH)2+30HCl=15CuCl2+7CO2↑+23H2O
.(4)L是由3种元素构成的分子,能与I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物质M,其中M能使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写出L的电子式.
分析:H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就已掌握冶炼技术的金属单质,所以H是铜;H和F反应生成A,X分解生成A,所以X是铜盐;加热能分解生成三种物质的铜盐是碱式碳酸铜,所以X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A是氧化铜,F是氧气;二氧化碳和水都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碱性物质和氧气,所以D是过氧化钠;F、P、J是常见的非金属单质,I、E、G都是工业上重要的碱性物质,P和J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I,A和I反应能生成三种物质且I是碱性物质,所以I是化合物,应为氨气,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所以C是水,P是氮气,故B是二氧化碳;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所以J是氢气;故G是氢氧化钠,E是碳酸钠.
(1)G为氢氧化钠;
(2)①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②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氮气和铜、水;
(3)①根据空气中能影响实验的成分分析;
②根据空气的作用分析;丙装置是检验水蒸气的,所以要盛装无水硫酸铜;根据无水硫酸铜的颜色是否变化判断;
③根据质量差判断是否完全分解;
④先计算氧化铜、水、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从而确定X的化学式;碱式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⑤根据元素守恒确定L和M的化学式,从而确定L的电子式.
(1)G为氢氧化钠;
(2)①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②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氮气和铜、水;
(3)①根据空气中能影响实验的成分分析;
②根据空气的作用分析;丙装置是检验水蒸气的,所以要盛装无水硫酸铜;根据无水硫酸铜的颜色是否变化判断;
③根据质量差判断是否完全分解;
④先计算氧化铜、水、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从而确定X的化学式;碱式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⑤根据元素守恒确定L和M的化学式,从而确定L的电子式.
解答:解:H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就已掌握冶炼技术的金属单质,所以H是铜;H和F反应生成A,X分解生成A,所以X是铜盐;加热能分解生成三种物质的铜盐是碱式碳酸铜,所以X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A是氧化铜,F是氧气;二氧化碳和水都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碱性物质和氧气,所以D是过氧化钠;F、P、J是常见的非金属单质,I、E、G都是工业上重要的碱性物质,P和J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I,A和I反应能生成三种物质且I是碱性物质,所以I是化合物,应为氨气,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所以C是水,P是氮气,故B是二氧化碳;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所以J是氢气;故G是氢氧化钠,E是碳酸钠.
(1)通过以上分析知,G是氢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OH,故答案为:NaOH;
(2)①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②氨气和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氮气和铜、水,故答案为:2NH3+3CuO
N2+3Cu+3H2O;
(3)①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所以影响测定结果,应选取吸收水蒸气的干燥装置,选取浓硫酸或碱石灰作干燥剂,
故答案为: 或;
②向装置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将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送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使水蒸气被充分吸收;检验水蒸气的药品是无水硫酸铜,所以C装置盛装无水硫酸铜;如果无水硫酸铜不变色说明水蒸气被完全吸收,
故答案为:将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送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无水硫酸铜;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全部被浓硫酸吸收;
③质量差不超过0.1g,证明已完全分解,故答案为:连续两次加热、鼓气、冷却、称量甲装置的质量,质量差不超过0.1g;
④固体由16.52g变为12.00g,装置乙增重1.44g,剩余的固体是氧化铜,氧化铜的物质的量=
=0.15mol,装置乙增重的质量为水的质量,水的物质的量=
=0.08mol;
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
=0.07mol,所以氧化铜、水、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15mol:0.08mol:0.07mol=15:8:7,
所以X的化学式为7CuCO3?8Cu (OH)2 或Cu15(OH)16(CO3)7或15CuO?7CO2?8H2O;简式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反应方程式为:7CuCO3?8Cu(OH)2+30HCl=15CuCl2+7CO2↑+23H2O,
故答案为:7CuCO3?8Cu(OH)2 或Cu15(OH)16(CO3)7或15CuO?7CO2?8H2O;7CuCO3?8Cu (OH)2+30HCl=15CuCl2+7CO2↑+23H2O;
(4)L是由3种元素构成的分子,能与I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物质M,其中M能使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M是盐酸,根据元素守恒知,所以L的化学式为COCL,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1)通过以上分析知,G是氢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OH,故答案为:NaOH;
(2)①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②氨气和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氮气和铜、水,故答案为:2NH3+3CuO
| ||
(3)①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所以影响测定结果,应选取吸收水蒸气的干燥装置,选取浓硫酸或碱石灰作干燥剂,
故答案为: 或;
②向装置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将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送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使水蒸气被充分吸收;检验水蒸气的药品是无水硫酸铜,所以C装置盛装无水硫酸铜;如果无水硫酸铜不变色说明水蒸气被完全吸收,
故答案为:将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送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无水硫酸铜;X分解产生的水蒸气全部被浓硫酸吸收;
③质量差不超过0.1g,证明已完全分解,故答案为:连续两次加热、鼓气、冷却、称量甲装置的质量,质量差不超过0.1g;
④固体由16.52g变为12.00g,装置乙增重1.44g,剩余的固体是氧化铜,氧化铜的物质的量=
12.00g |
80g/mol |
1.44g |
18g/mol |
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
16.52g-12.00g-1.44g |
44g/mol |
所以X的化学式为7CuCO3?8Cu (OH)2 或Cu15(OH)16(CO3)7或15CuO?7CO2?8H2O;简式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反应方程式为:7CuCO3?8Cu(OH)2+30HCl=15CuCl2+7CO2↑+23H2O,
故答案为:7CuCO3?8Cu(OH)2 或Cu15(OH)16(CO3)7或15CuO?7CO2?8H2O;7CuCO3?8Cu (OH)2+30HCl=15CuCl2+7CO2↑+23H2O;
(4)L是由3种元素构成的分子,能与I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物质M,其中M能使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M是盐酸,根据元素守恒知,所以L的化学式为COCL,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的推断、电子式的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点,难度不大,注意L的电子式中中心原子的确定.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