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 )A. | 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快 | B. | 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 ||
C. | 两烧杯中溶液的 pH 均减小 | D. | 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
分析 甲中形成铜锌原电池,锌作负极,失电子,铜作正极,H+在铜极上得电子,生成H2,总反应式为:Zn+H2SO4=ZnSO4+H2↑.乙装置中只是锌片与稀硫酸间发生了置换反应:Zn+H2SO4=ZnSO4+H2↑,以此进行分析.
解答 解:A.甲能形成原电池,乙不能构成原电池,所以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快,故A正确;
B.甲中铜为正极,乙中不构成原电池,铜片不是电极,B错误;
C.甲中铜片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乙中锌和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所以两烧杯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均减小,pH 均增大,故C错误;
D.甲中形成铜锌原电池,锌作负极,失电子,铜作正极,H+在铜极上得电子,生成H2,所以甲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乙中铜片无气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置换反应和原电池的有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的工作原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8.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0L的固定容器发生反应:N2(g)+3H2(g)?2NH3(g)△H<0,反应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t1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
B. | X曲线表示NH3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 |
C. | 0~8 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 v(H2)=0.075mol•L-1•min-1 | |
D. | 10~12 min,升高温度使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 |
19.向AgCl饱和溶液中加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溶解度.Ksp均不变 | |
B. | 溶解度.Ksp均变大 | |
C. | 结晶过程停止,溶解过程加快 | |
D. | 结晶过程将小于溶解过程,直至再达到平衡 |
16.标准状况下,6.72LNO2通入水中后,收集到5.04L气体,则被氧化的NO2的体积是( )
A. | 1.12L | B. | 2.24L | C. | 0.56L | D. | 1.68L |
3.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能与金属钠发生反应并放出氢气 | |
B. | 能在催化剂作用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 | |
C. |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
D. | 在铜作催化剂条件下不能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
13.下列有关有机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四苯基乙烯()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 |
B. | CH3CH(-OH)CH2COOH系统命名法命名:3-羟基丁酸 | |
C. | 1 mol 分别与足量的Na、NaOH溶液、NaHCO3溶液反应,消耗这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4 mol、1 mol | |
D. | 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液溴、浓硝酸生成溴苯、硝基苯的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 |
20.下列物质能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
A. | HCl | B. | NaCl | C. | CO2 | D. | 干燥的氯气 |
17.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且存在对应关系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象 | 结论 |
A | 将AlCl3溶液逐滴加NaOH溶液中 | 先无现象后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
B | 向2支盛有醋酸和硼酸溶液的管中分别滴加Na2CO3溶液 | 醋酸:产生气泡; 硼酸:无现象 | Ka(CH3COOH)>Ka1(H2CO3)>Ka(H3BO3) |
C | 将少量MgCl2溶液加入Fe(OH)3悬浊液中,振荡静置 | 沉淀由红褐色变为白色 | Fe(OH)3的溶解度大于Mg(OH)2 |
D | 溴乙烷、乙醇及固体NaOH混合加热,产生的气态物质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3.为研究哈伯法合成氨反应,T℃时,在容积为2L恒容容器中通入4mol N2和12mol H2,反应如下:
N2(g)+3H2(g) $?_{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g)△H=-92kJ/mol
相关键能数据如下:
若25min时反应达到平衡,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中甲、乙、丙.回答下列问题:
(1)0-25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H2)为0.12mol/(L•min);表中x=391.
(2)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4}{27}$L2/mol2(用最简分数表达).
(3)T℃时,若起始充入8molN2和24molH2,则反应刚达到平衡时,表示c(H2)在图中相应的点为B(填字母).
(4)以煤为主要原料的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氢气常用下述方法获得:
①C(s)+H2O(g)?CO(g)+H2(g)△H1
②CO(g)+H2O(g)?CO2(g)+H2(g)△H2
若已知CO和H2的燃烧热分别为283KJ•mol-1和285.8KJ•mol-1
H2O(g)=H2O(l)△H=-44kJ/mol,则△H2=-41.2kJ/mol.
(5)氨气是生产硝酸的重要原料,其过程如图1:
写出步骤I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6)图2是科学家提出的利用电解法常温常压下由氮气、氢气合成氨的示意图:由图可知,把电极B是电解池的阳极(填“阴极”或“阳极”);把电极A上的电极反应式为N2+6e-+6H+=2NH3.
N2(g)+3H2(g) $?_{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g)△H=-92kJ/mol
相关键能数据如下:
N≡N | H-H | N-H | |
键能数据(KJ/mol) | 946 | 436 | x |
(1)0-25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H2)为0.12mol/(L•min);表中x=391.
(2)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4}{27}$L2/mol2(用最简分数表达).
(3)T℃时,若起始充入8molN2和24molH2,则反应刚达到平衡时,表示c(H2)在图中相应的点为B(填字母).
(4)以煤为主要原料的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氢气常用下述方法获得:
①C(s)+H2O(g)?CO(g)+H2(g)△H1
②CO(g)+H2O(g)?CO2(g)+H2(g)△H2
若已知CO和H2的燃烧热分别为283KJ•mol-1和285.8KJ•mol-1
H2O(g)=H2O(l)△H=-44kJ/mol,则△H2=-41.2kJ/mol.
(5)氨气是生产硝酸的重要原料,其过程如图1:
写出步骤I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6)图2是科学家提出的利用电解法常温常压下由氮气、氢气合成氨的示意图:由图可知,把电极B是电解池的阳极(填“阴极”或“阳极”);把电极A上的电极反应式为N2+6e-+6H+=2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