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X、NaY、NaZ三种盐溶液的pH分别为7、8、9,则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X、HY、HZ的酸性强弱顺序为( )A. | HX、HY、HZ | B. | HZ、HY、HX | C. | HX、HZ、HY | D. | HZ、HY、HX |
分析 根据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对应的酸越弱,溶液的碱性越强来解答.
解答 解:因pH越大,说明酸根离子水解越是强烈,对应的酸越弱,所以HX、HY、HZ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HX>HY>HZ,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盐类的水解,题目难度不大,注意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对应的酸越弱.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下列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 )
A. | NH4+ | B. | Li+ | C. | OD- | D. | OH- |
13.(1)醋酸是常见的弱酸.
①醋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H++CH3COO-.
②下列方法中可以使稀醋酸溶液中CH3COOH电离程度增大的是bc(填字母序号).
a.滴加少量浓盐酸 b.微热溶液
c.加水稀释 d.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
(2)用0.1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体积均为20.0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得到滴定过程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而变化的两条滴定曲线.
①滴定醋酸的曲线是I(填“I”或“Ⅱ”).
②V1和V2的关系:V1<V2(填“>”、“=”或“<”).
③M点对应的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CH3COO-)>c (Na+)>c (H+)>c (OH-).
(3)为了研究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转化,某同学查阅资料并设计如下实验.
资料:AgSCN是白色沉淀,相同温度下,溶解度:AgSCN>AgI.
①写出步骤2中溶液变红色的离子方程式Fe3++3SCN-?Fe(SCN)3.
②步骤3中现象a是出现白色沉淀.
③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步骤4的实验现象AgSCN(s)?Ag+(aq)+SCN-(aq),加入KI后,因为溶解度:AgI<AgSCN,Ag+与I-反应生成AgI黄色沉淀:Ag++I-═AgI↓,AgSCN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①醋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H++CH3COO-.
②下列方法中可以使稀醋酸溶液中CH3COOH电离程度增大的是bc(填字母序号).
a.滴加少量浓盐酸 b.微热溶液
c.加水稀释 d.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
(2)用0.1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体积均为20.0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得到滴定过程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而变化的两条滴定曲线.
①滴定醋酸的曲线是I(填“I”或“Ⅱ”).
②V1和V2的关系:V1<V2(填“>”、“=”或“<”).
③M点对应的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CH3COO-)>c (Na+)>c (H+)>c (OH-).
(3)为了研究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转化,某同学查阅资料并设计如下实验.
资料:AgSCN是白色沉淀,相同温度下,溶解度:AgSCN>AgI.
操作步骤 | 现象 |
步骤1:向2mL 0.005mol•L-1AgNO3溶液中加入2mL 0.005mol•L-1KSCN溶液,静置. | 出现白色沉淀. |
步骤2:取1mL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1滴2mol•L-1Fe(NO3)3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步骤3:向步骤2的溶液中,继续加入5滴3mol•L-1AgNO3溶液. | 现象a,溶液红色变浅. |
步骤4:向步骤1余下的浊液中加入5滴3mol•L-1KI溶液. | 出现黄色沉淀. |
②步骤3中现象a是出现白色沉淀.
③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步骤4的实验现象AgSCN(s)?Ag+(aq)+SCN-(aq),加入KI后,因为溶解度:AgI<AgSCN,Ag+与I-反应生成AgI黄色沉淀:Ag++I-═AgI↓,AgSCN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20.在下图4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
A. | 稀H2SO4溶液 | B. | HCl溶液 | C. | 酒精 | D. | CuCl2溶液 |
10.b g某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该金属的三价正盐和a g氢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 $\frac{2b}{a}$ | B. | $\frac{3b}{a}$ | C. | $\frac{2b}{2a}$ | D. | $\frac{a}{3b}$ |
4.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少用煤做燃料;
②把工厂的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
④在已经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①少用煤做燃料;
②把工厂的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
④在已经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④⑤ | C. | ①③⑤ | D. | ①②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