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冰川堆积
C.
岩浆活动
D.
断层活动
2.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最大的水循环是
A.
②一①一②
B.
⑨一⑤一⑥一⑨
C.
②一③一⑤一⑥
D.
④一⑤一⑦一⑧
3.图示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A.
增温增湿
B.
增温减湿
C.
降温减湿
D.
降温增湿
用模拟某一天气系统(见图):在塑料合中间插一块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据图回答问题。
1.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冷暖水之间
A.
出现水平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B.
出现水平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C.
出现倾斜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D.
出现倾斜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2.该实验模拟在天气系统是
A.
气旋
B.
锋面
C.
高气压
D.
低气压
3.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 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 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
③ 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 ④ 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12年3月27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数千个城市展开。结合该图,回答问题。
1.活动当天,按照20点30分来临的顺序,图中五城市熄灭电灯的先后顺序是
A.
旧金山—惠灵顿—莫斯科—雅典—伦敦
B.
伦敦—雅典—莫斯科—惠灵顿—旧金山
C.
伦敦—旧金山—惠灵顿—莫斯科—雅典
D.
惠灵顿—莫斯科—雅典—伦敦—旧金山
2.活动当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雅典白昼最长,利于开展活动
B.
惠灵顿与伦敦的白昼时间相等
C.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决定了四城市熄灭电灯的顺序
D.
当地日出时间最早的是莫斯科
读图,EF沿线为大洲分界线回答题
1.N地的地表特征表现为
A.
地面起伏大,多山地丘陵
B.
地势低平,多沼泽地
C.
森林广布,树种丰富多样
D.
沙漠广布,以内流河为主
2.图示国家是世界四大粮食生产国之一,但有时仍需进口粮食的原因是
A.
耕地面积少
B.
人多地少
C.
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产量不稳定
D.
水源短缺
下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峰与桥梁①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A.
450米
B.
650米
C.
750米
D.
850米
2.对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
B.
地势由北南东三面向西部倾斜
C.
②地夏季降水量大于③地
D.
乙村易受泥石流的影响
下图为近年来影响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回答问题。
1.图中因素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下列地区中退耕因素与图中①对应不正确的是
A.
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
三江平原退耕还湿
C.
云贵高原退耕还林
D.
河西走廊退耕还湖
如下图所示,图中a为晨昏线,b为经线圈,A、B两点位于北半球且纬度相同,AC=BC。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若此时海口(20°N)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则可能的月份是
A.
5月初
B.
7月初
C.
9月初
D.
1月初
2.若此时A点所在的经度为90°W,B点所在纬线的昼长为0小时,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
16:00
B.
2:00
C.
8:00
D.
14:00
3.若此时b经线为60E,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15°,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A.
(15°N,120°W)
B.
(15°N,60°E)
C.
(15°S,120°W)
D.
(15°S,60°E)
降水距平百分率反映了某一时段降水与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2012年7月2日~2012年7月31日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单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
A.
兰州的降水与同期相比增加了50毫米
B.
宁夏的降水距平百分率由南向北递增
C.
西宁与兰州的降水量相差25~50毫米
D.
区域内降水距平百分率随海拔增高而增大
2.从整体来看,形成该区域该时段降水特
征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全球变暖
A.
大气的不稳定性增强
B.
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
C.
高纬度地区升温减慢
D.
中纬西风带风速增强
读图,回答问题。
1.关于坡面与侵蚀强度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
坡度20度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
20-40度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
40度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
90度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2.在40-90度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
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
坡面径流流速小
D.
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小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回答问题。
1.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A.
热力环流
B.
大气环流
C.
温室效应
D.
季风环流
2.此时,“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
由西向东
B.
由东向西
C.
由北向南
D.
由南向北
0
5332
5340
5346
5350
5356
5358
5362
5368
5370
5376
5382
5386
5388
5392
5398
5400
5406
5410
5412
5416
5418
5422
5424
5426
5427
5428
5430
5431
5432
5434
5436
5440
5442
5446
5448
5452
5458
5460
5466
5470
5472
5476
5482
5488
5490
5496
5500
5502
5508
5512
5518
5526
109140
关 闭
试题分类
高中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初中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小学
数学
英语
其他
阅读理解答案
已回答习题
未回答习题
题目汇总
试卷汇总